加味八仙膏

加味八仙膏

JIA WEI BA X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2%
胃經 16%
腎經 12%
心經 9%
大腸經 3%
肝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八仙膏本身以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人參則能補益氣血,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增強抵抗力: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對於體虛患者,能提升抗病能力,輔助八仙膏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因為山藥具備多種功效,與方劑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首先,山藥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滋陰潤肺的功效。它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還能補益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問題。

其次,山藥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加入山藥可以補充營養,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山藥的加入能增強加味八仙膏的健脾益氣、補腎固精、滋陰潤肺等功效,使其更加全面有效。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八仙膏本身以滋陰潤燥為主,加入茯苓可以平衡藥性,避免滋膩過度,同時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防止濕邪困脾,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和功效發揮。
  2. 利水滲濕:加味八仙膏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而濕邪常為致病因素之一。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肺部積水,緩解痰液粘稠,促進痰液排出,從而改善呼吸道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固腎澀精: 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效。八仙膏主要針對腎虛、脾虛導致的遺精、滑精、帶下等症,芡實的固腎澀精作用能輔助其他藥材,加強治療效果。
  2. 健脾止瀉: 芡實亦具有健脾止瀉之功效,可改善因脾虛導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八仙膏亦可用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帶下等症,芡實的健脾止瀉作用能進一步增強藥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蓮子,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肺: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滋養心脾、益腎固精、清心安神、補脾止瀉等功效。八仙膏本身以滋陰潤肺為主,加入蓮子可增強其滋陰潤肺之效,更有效地改善因肺燥津傷引起的咳嗽、痰少、咽乾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助於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八仙膏中加入蓮子,可增強其健脾和胃之效,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提高藥效吸收率。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固精止汗的功效。加味八仙膏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糯米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補益脾胃的功效,有助於提高藥效。

2. 提高藥物黏性: 糯米煮熟後具有黏性,可以使藥物更容易附著在患處,有利於藥效的發揮。同時,糯米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大米,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 大米性平味甘,具有補益脾胃、健脾和胃的功效。八仙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同時也可能損傷脾胃,加入大米可起到中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大米味甘,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八仙膏中可能存在一些辛辣、苦寒的藥物,加入大米可以減緩其刺激性,使其更加溫和。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冰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八仙膏本身藥性偏燥,而冰糖性涼,加入冰糖可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體質偏燥熱的人食用。
  2. 增進口感: 冰糖具有清甜的口感,可以掩蓋藥材的苦味,使藥膏更容易入口,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性,有助於長期服用,達到療效。

加味八仙膏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效作用: 蜂蜜本身具有潤燥止渴、益氣補中、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八仙膏中其他藥材的藥性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蜂蜜與黃芪、當歸等藥材搭配,能更好地滋補氣血,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蜂蜜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使其更易於吸收和利用。同時,蜂蜜的粘稠性有助於藥材的混合和穩定,使藥效更易發揮。

總之,蜂蜜的加入不僅提升了加味八仙膏的療效,更使之更加溫和,易於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八仙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為「脾胃虛弱」而設,尤其針對「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饑」等中氣不足之證。其特色在於平補緩調,適用於「平常無病」者之養生,或「久病脾虛」見食少嘔瀉者。方中強調「培養脾胃,壯助元陽」,顯示其作用不單止於補脾益胃,更能透過健運中焦以激發元陽之氣,間接改善整體機能,符合「脾胃為後天之本」的中醫理論。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核心結構—四神湯變方
    方中山藥、茯苓、芡實、蓮肉四味,實為四神湯(茯苓、蓮子、芡實、山藥)之架構,為健脾祛濕傳統配伍。茯苓滲濕健脾,山藥補肺脾腎三焦,芡實固腎澀精,蓮肉養心健脾,四者協同修復中焦運化功能,奠定全方補益基礎。

  2. 人參—畫龍點睛
    人參一兩為全方「君藥」,大補元氣且直接提振脾肺之氣,與四神湯結構結合後,形成「標本兼治」格局:人參急補虛損(治標),四神調理長效(治本),此設計尤適合「久病脾虛」者逐步恢復機能。

  3. 穀物粉—載藥固中
    糯米與粳米共十升,佔全方最大比例,此二穀物磨粉後不僅作為賦形劑,更具「甘淡養胃」之效。糯米黏滯可緩補中臟,粳米平和不傷胃氣,兩者與蜜糖共製為糕,兼具「藥食同源」之妙,符合「五穀為養」原則。

  4. 糖蜜—甘緩引經
    冰糖與白蜜各一斤,除調味外,中醫認為「甘入脾」,蜂蜜更能潤腸通便,平衡全方溫補之性,防止茯苓、芡實過澀導致腸燥。糖蜜作為溶媒,有助藥粉黏合成形,並延緩吸收,使補益效果持久。

全方作用機理推論
此方體現「補而不滯」的設計思維:

  • 物理層面:糕劑形式使藥效緩釋,適合脾胃虛弱者吸收;
  • 藥性層面:人參提氣、四神固本、穀物滋養、糖蜜調和,形成「補-運-潤」循環;
  • 主治拓展:原條文中「食不作饑」提示可能涉及胃陰不足,山藥與蜂蜜恰能滋陰潤燥,間接解釋其對「乾嘔」等症的適用性。

總言之,此方透過「食療化」的劑型設計,將補氣、健脾、祛濕、養陰諸法熔於一爐,充分反映古代醫家「治未病」與「病後調理」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 山藥6兩, 茯苓6兩, 芡實6兩, 蓮肉6兩, 糯米3升, 粳米7升, 冰糖1斤,白蜜1斤。
培養脾胃,壯助元陽。
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藥末和勻,將白糖和蜜湯中燉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乾,瓷器密貯。
每日清早用白滾湯泡用數條,或乾用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八仙膏具有益氣健脾、補中益氣的功效,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上火、腹脹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八仙膏,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人參1兩,山藥6兩,茯苓6兩,芡實6兩,蓮肉6兩,糯米3升,粳米7升,冰糖1斤,白蜜1斤。 主治:培養脾胃,壯助元陽。主治: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饑,及平常無病。久病若脾虛食少嘔瀉者,尤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