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丸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瓜蔞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瓜蔞可以清熱瀉火,消炎止痛,緩解患者的不適。
- 利水消腫:瓜蔞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在某些肺熱咳嗽伴有痰多、胸悶等症狀時,瓜蔞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水消腫,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因此,瓜蔞在瀉肺丸中起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瀉肺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燥溼化痰,對於肺熱痰溼所致的咳嗽、胸悶、喘息等症,能夠起到良好的疏散痰濁作用。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肺熱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
因此,瀉肺丸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緩解肺熱痰溼所致的咳嗽、胸悶、喘息等症狀,並能起到止嘔的作用。
瀉肺丸中加入川貝母,乃取其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功效。
川貝母味甘苦性涼,入肺經,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對熱邪壅肺、痰熱鬱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其清熱化痰之力可解肺熱之邪,潤肺止咳可緩解肺燥津傷所致的咳嗽,故在瀉肺丸中,川貝母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瀉肺丸中加入鬱金,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鬱:鬱金味苦辛,性寒,入肝、膽經。能清熱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肺熱鬱結所致的咳嗽痰黃、胸悶氣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鬱金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因肺熱瘀阻所致的呼吸道炎症,促進痰液排出,加速肺部恢復。
總而言之,鬱金在瀉肺丸中,一方面能清熱解鬱,緩解肺熱導致的呼吸道不適,另一方面也能活血化瘀,促進肺部炎症消退,起到協同其他藥材治療肺熱咳嗽的作用。
瀉肺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 宣肺降氣: 葶藶子性寒,入肺經,能宣散肺氣,降逆止咳,對於肺熱壅盛、氣逆喘咳者,能起到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的作用,幫助肺氣宣降。
二、 利水消腫: 葶藶子兼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尿通便,對於肺熱壅盛導致的痰液瀦留,以及水腫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葶藶子作為瀉肺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宣肺降氣,緩解咳嗽喘息,更能利水消腫,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目的。
「瀉肺丸」方劑中使用杏仁,主要是取其潤肺止咳之效。杏仁性味甘苦,微溫,歸肺經。其含有苦杏仁苷,經人體代謝後可產生氫氰酸,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此外,杏仁還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對於因肺熱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作用。因此,杏仁在「瀉肺丸」中發揮着潤肺止咳、通便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肺熱咳嗽、便祕等病症。
瀉肺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口渴咽痛等症狀,均與肺熱有關。黃連能清泄肺熱,使肺氣清涼,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 抑制細菌: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呼吸道致病菌的繁殖,輔助治療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
總而言之,黃連在瀉肺丸中發揮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
瀉肺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肺止咳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經,善於清泄肺熱,尤其對於熱邪壅肺、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稠粘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黃芩還兼具止血作用,可輔助止咳藥物,抑制肺熱引起的咳血癥狀。
因此,黃芩在瀉肺丸方劑中發揮清熱瀉肺、止咳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
瀉肺丸中加入大黃,是為了其瀉火解毒之效。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肺熱咳嗽時,以大黃瀉肺熱,清熱解毒,並可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此外,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輔助治療肺熱引起的痰瘀阻滯,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瀉肺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血證論》,主治「嗽血痰壅氣逆,痰黃積熱,形氣實者」,其病機核心為 肺熱痰壅兼氣逆血溢,屬實證範疇。
- 嗽血:肺熱灼傷肺絡,血隨痰出。
- 痰壅氣逆:痰熱膠結於肺,肺失肅降,故見咳嗽氣促、痰黏難咯。
- 痰黃積熱:痰色黃稠,顯熱象;「積熱」提示熱邪久蘊,或腑氣不通。
- 形氣實者:強調患者體質壯實,無虛象(若虛則去大黃,避克伐正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 清瀉肺熱:黃芩、黃連苦寒直折上焦火熱,黃芩尤善清肺火,黃連兼瀉心火(防火刑金)。
- 化痰散結:
- 栝樓仁潤化熱痰,兼寬胸散結;
- 浙貝母清熱化痰,開鬱散結;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配黃連辛開苦降)。
- 瀉肺逐痰:苦葶藶子專瀉肺中水飲痰熱,力猛治標,合杏仁降氣平喘,通調水道。
- 通腑泄熱:大黃導火熱從下而出,釜底抽薪(腑通則肺氣自降)。
- 活血解鬱:鬱金既助化痰,又防熱傷血絡,兼行氣解鬱。
- 調和緩急(《血證論》加甘草):緩和葶藶、大黃峻烈之性,護胃安中。
2.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瀉、降、化」為主,針對 痰熱壅肺兼氣逆血絡 之證:
- 清熱化痰以治本(黃芩、黃連、貝母);
- 瀉肺通腑以治標(葶藶、大黃、杏仁);
- 痰消熱瀉則肺氣自降,嗽血自止,符合「治病求本」之法。
3. 加減之意
去大黃適應「形氣虛或便溏」,因大黃瀉下恐傷脾陽,反映中醫「辨體用藥」思想。
綜論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顧,體現「肺與大腸相表裏」「痰瘀同源」等理論,適用於痰熱實證,虛證則需變通。
傳統服藥法
栝樓仁、半夏、浙貝母、鬱金、苦葶藶子、杏仁、黃連、黃芩、大黃。
形氣虛,或大便瀉者,則減去大黃不用。
《血證論》有甘草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丸, 出處:《金鑑》卷四十。 組成:栝樓仁、半夏、浙貝母、鬱金、苦葶藶子、杏仁、黃連、黃芩、大黃。 主治:嗽血痰壅氣逆,痰黃積熱,形氣實者。
瀉肺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馬兜鈴1兩,款冬花半兩,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赤茯苓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漢防己3分,甘草半兩(炙微黃,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1兩(銼),皂莢4挺(不蛀者,黑皮,塗酥炙微黃焦,去子)。 主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喘促咳嗽,面目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