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左經丸中包含斑蝥,乃因其具有攻毒散結、通經止痛之效。斑蝥性極峻烈,能破血逐瘀、散結消腫,對於血瘀凝滯、經絡不通所致之癥瘕積聚、痛經閉經等症,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斑蝥毒性極強,不可單獨使用,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方可發揮其藥效而避免中毒。
左經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同時,乳香還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腫脹。
因此,在左經丸中加入乳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左經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其中包含沒藥成分。沒藥,作為一種珍貴的樹脂類藥材,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常用於各類經絡阻滯所引起的疼痛。
沒藥的使用在左經丸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其對於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當身體經絡不通時,氣血流暢受阻,易造成疼痛或不適,沒藥能有效疏通經絡,舒緩經痛,增強治療效果。此外,沒藥還具有抗炎作用,能減輕由於氣血不暢造成的局部腫脹和不適。因此,將沒藥納入左經丸中,有助於加強其整體的藥效,使其在調理經絡、改善循環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左經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 烏頭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有效改善經絡寒凝、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尤其適用於寒性疼痛,如痛經、關節疼痛等。
- 祛風止痛: 烏頭亦具祛風止痛功效,能疏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有顯著效果。
因此,左經丸方劑中使用烏頭,旨在透過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經絡寒凝、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經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左經丸主治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各種痺證及跌打損傷,具體表現包括:
- 肢體癱瘓:左癱右瘓
- 運動障礙:手足顫抖不能自控
- 言語不利:言語謇澀不清
- 全身疼痛:渾身疼痛不休
- 筋脈拘急:筋脈攣急不得舒展
- 關節僵硬:項背強直,屈伸不利
- 下肢疾患:下注腳膝,行走困難
- 骨節疼痛:骨節煩痛難以轉側
- 外傷內損:跌撲閃挫等挫傷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
- 草烏(生用):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
- 木鱉子:苦微甘溫,有毒,通行經絡,散結消腫
- 白膠香:辛溫,活血止痛,解毒生肌
- 五靈脂:甘溫,活血散瘀,止痛通絡
-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通行經絡
- 斑蝥:辛熱大毒,破血逐瘀,通經散結
- 黑豆:甘平,解毒利水,活血消腫
方劑作用機制:
- 祛風散寒:草烏為君藥,辛熱走竄,驅散經絡風寒濕邪
- 活血通絡:五靈脂、當歸活血化瘀,通暢經脈氣血
- 破積逐瘀:斑蝥峻猛破血,木鱉子散結,共同攻逐深伏瘀血
- 消腫止痛:白膠香配合五靈脂活血止痛,黑豆調和諸毒
- 導藥入經:全方借醋之酸收、酒之行散引藥直達病所
組成邏輯: 此方為峻烈攻邪之劑,組方特點以「毒攻毒」,集中數種有毒藥物合力攻逐經絡深伏之邪。生草烏、斑蝥、木鱉子均屬大毒之品,相互配合增強祛風散寒、破血通絡功效;當歸、五靈脂則調和其峻烈之性,兼顧養血活血;黑豆與醋糊丸製法可緩和毒性。全方體現「不通則痛」的治療原理,針對頑固性痺證,非尋常草木之品所能奏效者。
傳統服藥法
草烏(肉白者、生,去皮臍)3兩半,木鱉子(去殼,別研)3兩半,白膠香3兩半,五靈脂3兩半,當歸1兩,斑蝥100個(去翅足,少醋煮熟)。
通榮衛,導經絡。
上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粉1斤,醋煮糊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酒磨下。
此方非內有污血痼積不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出血、腹瀉等副作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左經丸, 出處:《蘇沈良方》卷二。 組成:草烏(肉白者、生,去皮臍)3兩半,木鱉子(去殼,别研)3兩半,白膠香3兩半,五靈脂3兩半,當歸1兩,斑蝥100個(去翅足,少醋煮熟)。 主治:通榮衛,導經絡。主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隨,不能行步運動。
左經丸,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生黑豆1斤(以斑蝥21枚,去頭足同煮,候豆脹爲度,去斑蝥不用;取豆焙乾)川烏(炮,去皮臍)2兩,乳香(研)1兩,沒藥1兩半,草烏(炮)4兩。 主治:常服通經絡,活血脈,疏風順氣,壯骨輕身。主治:左癱右瘓,手足顫掉,言語謇澀,渾身疼痛,筋脈拘攣,不得屈伸,項背強直,下注腳膝,行履艱難,骨節煩痛,不能轉側;跌撲閃肭,外傷內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