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酒

GAN CAO JI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4%
脾經 11%
小腸經 8%
膀胱經 8%
三焦經 8%
肝經 5%
腎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酒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因其藥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的毒性,並能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等功效。在甘草酒中,甘草可以起到緩解藥物寒涼或辛辣的刺激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負擔,同時也能提升酒的口感,使之更加醇厚甘美。

甘草酒為一種傳統中醫藥方,主要成分包括甘草與升麻等。在該方劑中加入升麻的原因,主要基於其在中醫學中的特性與功效。根據中醫理論,升麻性味辛、微甘、涼,歸肺、脾、胃經,具有散風熱、解肌透疹、升陽舉陷之效。在甘草酒的組方上,利用升麻的發散特質,可以幫助人體散發外邪,特別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所引起的頭痛、咽喉痛等症狀。

此外,升麻還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對於脾虛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有一定療效。甘草則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了治療與保健的效果。甘草酒適宜用於需要散風熱、升舉清陽的患者,通過升麻與甘草的配伍,既增強了藥物的功效,又減少了單一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甘草酒是一種傳統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與呼吸道相關的病狀。其配方中之所以加入沉香,主要是取其特有的芳香走竄、行氣止痛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沉香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能溫通脈絡、行氣止痛、降逆止嘔,對於胸腹脹滿、氣滯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在甘草酒中,沉香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行氣作用,使藥力更加深入,幫助調理人體的氣機運作,達到舒緩疼痛、改善氣滯的目的。此外,由於甘草酒本身具有補益和協調的作用,沉香的加入更使得此方在治療上兼顧了疏通與滋養,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適用於各種因氣滯所導致的不適症狀。

甘草酒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麝香在中醫學中的特殊療效。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止痛等功效。在甘草酒中,麝香能增強藥物穿透力,促進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被身體吸收,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甘草本身有調和諸藥、解毒、補脾益氣的作用,與麝香結合,可使甘草酒在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方面發揮更佳作用。尤其對於因寒邪所致的關節疼痛,甘草酒中的麝香能有效散寒止痛,加速傷口癒合。此外,麝香還能引導藥力至病所,使甘草酒的藥效更加精準,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由於麝香來源珍貴且價格昂貴,現代製備甘草酒時,有時會使用人工麝香代替,以保持其療效同時降低成本。

甘草酒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因為其解酒毒、醒脾胃的功效,與甘草的和中緩急、解毒作用相輔相成。

淡豆豉性涼,味甘,能解酒毒,醒脾胃,有助於緩解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頭昏、噁心、嘔吐等不適。甘草性甘,味平,能和中緩急,解毒,有助於解酒毒,保護胃黏膜。

兩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更好地解酒毒,醒脾胃,緩解酒後不適,促進身體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甘草酒 」,主要成分是:甘草,升麻,沉香,麝香,淡豆豉, 主治功效是:毒氣腫,是頭頂部位像被刺針刺痛一般的疼痛。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總之,中藥方劑「甘草酒」的組成藥材各有其獨特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毒氣腫的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半兩,升麻半兩,沈香(銼)半兩,麝香(別研)半兩,豉1兩半。
上藥除麝香外,為粗末,入麝香拌勻。
每服5錢匕,酒1盞半,煎至8分,去滓,早、晚食前各1服。其滓熱敷腫上。甚者取豉半升、梔子仁14枚,葵菜2兩,3味用水2升半,煎至1升,濾去滓,溫分3服,空心、日午、晚間,服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草酒性溫,有緩急止痛的功效,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甘草(炙)半兩,升麻半兩,沉香(銼)半兩,麝香(别研)半兩,豉1兩半。 主治:毒氣腫,當頭上如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