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菟絲子丸

小菟絲子丸

XIAO TU S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腎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4%
肝經 7%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菟絲子丸方劑中加入石蓮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石蓮肉性寒,味甘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菟絲子本身性溫,善於補腎益精,而石蓮肉可以平衡其溫燥之性,避免滋膩上火,並有助於清解因腎虛所致的熱毒。
  2. 滋陰潤燥: 石蓮肉富含水分,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菟絲子補腎時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感,使其藥性更柔和,並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陰虛燥熱症狀。

「小菟絲子丸」方劑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菟絲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可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
  2. 固精止帶:菟絲子能固攝精氣,止帶濁,適用於腎虛不固導致的婦女帶下病,如白帶量多、色白清稀等。

因此,「小菟絲子丸」中加入菟絲子,可發揮其補腎固精之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小菟絲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功效:

  1.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小菟絲子丸所治療的病症中可能出現的水腫、濕熱等症狀。
  2. 健脾寧心:茯苓同時具備健脾寧心之效,有助於改善因脾虛心悸引起的失眠、心慌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藥丸的療效。

茯苓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使小菟絲子丸達到更佳的療效。

小菟絲子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腎健脾、益氣養陰的功效。菟絲子善於補腎壯陽,但容易耗氣傷陰。山藥的加入,能補益腎氣,防止菟絲子過於燥烈,起到平衡的作用,避免傷陰耗氣。
  2. 固本培元: 山藥能滋補脾胃,增強人體正氣,為菟絲子補腎固精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山藥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整體健康狀態的提升,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菟絲子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療範疇廣泛,涵蓋「腎氣虛損」及其連帶病機所致諸症,依古籍所述可分為三大層面:

  1. 腎精虧虛之本:針對「骨髓不充、絕傷不續」,症見腳膝痿緩、房室不舉、耳鳴目暗,乃填精固本之效。
  2. 五臟失養之標:如「五勞七傷」所致精神困倦、喜怒無常、飲食無味,反映腎虛累及他臟(尤重心脾),通過補腎間接調和五臟。
  3. 下焦失攝之證:如小便滑數、遺瀝、赤白濁等,屬腎氣不固,濕濁下注,方中兼收澀與利濕之功。

另治「色疸」,應與腎虛兼濕熱瘀滯相關,顯示本方非純補澀,尚有疏通之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君藥-菟絲子(酒浸):

    • 量重五兩,酒浸助其溫通腎氣,既補精髓,又「續絕傷」,符合「填骨髓」首要目標。其性辛甘平,可平補陰陽,兼具微辛之散,避免滯膩。
  2. 臣藥-石蓮肉、山藥

    • 石蓮肉固腎澀精,協菟絲子固攝下焦,針對遺瀝、白濁;其苦寒之性可制菟絲子溫性,防化熱。
    • 山藥補脾益腎,半量打糊為丸,既助藥性黏合,又健脾胃以資化源,呼應「補五臟」之效,尤適「飲食無味」者。
  3. 佐藥-白茯苓

    • 茯苓焙用減其滲利,偏重健脾寧心,對應「心忪驚恐」;少量一兩,恐過利反傷陰,僅作濕濁疏導之用。

整體配伍思維

  • 動靜相兼:菟絲子之溫通配石蓮之收澀,補而不壅;山藥之緩補佐茯苓之輕瀉,令全方呈「補中寓疏」之勢。
  • 標本同治:填精為主,兼顧中焦健運(山藥)、心神安定(茯苓),符合「腎為先天,脾為後天」之古訓。
  • 劑型設計:梧桐子大丸劑,緩圖久服,契合「輕身延年」之養生思路;鹽湯送下引藥入腎,木瓜湯助筋骨,具辨證加減之巧。

推論可能作用機理

  1. 補腎調樞紐:透過菟絲子與山藥補益腎脾,恢復氣化樞紐,改善代謝(如黧黑、濕癢)。
  2. 固精滲濕並行:石蓮固澀、茯苓利濕,共調水道,適用「小便滑數」與「澀痛」矛盾症。
  3. 精神共調:茯苓安神,菟絲子「聰耳明目」,間接調節情志(悲憂不樂),體現形神同治理念。

此方結構簡練而主治廣泛,關鍵在於抓住「腎虛為本,多元兼夾」之病機,展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石蓮肉2兩,菟絲子(酒浸,研)5兩,白茯苓(焙)1兩,山藥2兩(內7錢半打糊)。
填骨髓,續絕傷,補五臟,去萬病,明視聽,益顏色,輕身延年,聰耳明目。
上為細末,用山藥糊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如腳無力,木瓜湯送下,晚食前再服。
菟絲子丸(《攝生眾妙方》卷二)、菟絲丸(《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菟絲子丸是一味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中藥方劑,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耳鳴容易生氣肺結核前列腺炎嗜眠症(嗜睡症)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四肢痿軟無力尿中混挾精液易感到驚嚇面色較黑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菟絲子丸, 出處:《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石蓮肉2兩,菟絲子(酒浸,研)5兩,白茯苓(焙)1兩,山藥2兩(內7錢半打糊)。 主治:填骨髓,續絕傷,補五臟,去萬病,明視聽,益顔色,輕身延年,聰耳明目。主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痠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腳膝痿緩,小便滑數,房室不舉,股內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有遺瀝。色疸。赤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