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丸

TU S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腎經 20%
心經 19%
肝經 10%
肺經 10%
胃經 9%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菟絲丸方劑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菟絲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菟絲丸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尿頻遺尿等症狀,而菟絲子正是其補腎益精的關鍵藥材。

2. 改善肝腎陰虛:菟絲子除了補腎益精之外,還具有滋陰補肝的功效。菟絲丸中常配合其他滋陰補腎藥材,共同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菟絲子在菟絲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肝腎陰虛、腎虛等病症。

「菟絲丸」中的石蓮,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帶的作用。石蓮能夠幫助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補腎壯陽作用。

菟絲丸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菟絲子性溫,偏於滋補腎陽,但若脾虛濕盛,則會影響藥物吸收和利用。茯苓加入可健脾利濕,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2. 利水滲濕: 菟絲子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之功,但若腎虛水腫,則會加重病情。茯苓利水滲濕,可消除水腫,配合菟絲子補腎,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之,茯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效,治療腎虛水腫等症。

主治功效


菟絲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菟絲丸主要用於治療由脾腎虛損、腎氣不足、心腎不交、元陽不足、氣不攝精、下元虛滑等因素引起的病症。具體症狀包括:

  • 小便異常: 膏淋(小便混濁如膏脂)、小便白濁、尿血、小便頻數、尿有餘瀝。
  • 遺精滑精: 夢遺、滑精、精滑失。
  • 生殖系統問題: 陽痿、精冷、帶下(赤白帶下)、崩中、女癆疸。
  • 其他症狀: 疲倦乏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心悸失眠、鼻衄。

治療原理分析

菟絲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補益脾腎、固澀精關、交通心腎、溫經活血等理論。

  • 補益脾腎: 菟絲子、山藥、白朮、杜仲、蓮肉等藥材具有滋補腎陰、補益脾氣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腎虛損的根本病機。
  • 固澀精關: 桑螵蛸、五味子、白龍骨、韭菜子等藥材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治療遺精、滑精、帶下等症狀。
  • 交通心腎: 茯神、硃砂、遠志等藥材可以寧心安神、交通心腎,改善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 溫經活血: 方中部分藥材如延胡、小茴等具有溫經活血的作用,可改善血瘀引起的腹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的功效。

不同醫家的觀點

  • 《驗方新編》 強調菟絲丸對三消皆治,即消渴、消穀善飢、消腎,其中消腎指的就是小便混濁、遺精等腎虛症狀。
  • 《奇效良方》 指出菟絲丸可治膏淋,并給出了以菟絲子、桑螵蛸、澤瀉為主的簡化方。
  • 《類證治裁》 認為產後帶下為下元虛滑所致,可用苓朮菟絲丸治療。
  • 《種福堂公選良方》 提出小菟絲丸可治女癆疸(包括遺精白濁、崩中帶下諸症)。
  • 《本草綱目》 記載了多種與菟絲子配伍可增強補腎作用的藥物。
  • 《目經大成》 提出在治療脾腎虧損時,可將苓朮菟絲丸與景岳固陰煎加減同用,並命名為甘露飲。
  • 《虛損啟微》 強調玉門不固者,宜苓朮菟絲丸等方,並給出了具體配伍及用法。
  • 《雜病廣要》 提出下焦無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陰為主,可選用苓朮菟絲丸等方。
  • 《景岳全書》 則更進一步,根據寒熱滑澀的不同,對下消證的治療進行了更細緻的劃分,並提出可用苓朮菟絲丸治療下焦無火而兼滑者。

總結

菟絲丸是一個以補益脾腎、固澀精關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泌尿、生殖、神經等多個系統的病症。不同醫家根據各自的經驗和理解,對其應用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但其核心的治療原理始終圍繞著補益脾腎、固澀精關展開。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2兩,蒲黃2兩,乾地黃2兩,白芷2兩,荊實2兩,葵子2兩,敗醬2兩,當歸2兩,茯苓2兩,芎藭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飲送下,日3次。不知,加至5-6丸。
忌酢物、蕪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固澀作用,不宜久服。
  • 本方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前列腺炎白帶慢性腎衰竭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男性勃起障礙胃腸出血血尿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子宮頸炎多痰四肢痿軟無力精液稀薄清冷尿中混挾精液腹內有腫塊小便渾濁不清赤白帶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菟絲丸, 出處:《竹林女科》卷四。 組成:菟絲子(酒浸,蒸)。 主治:陽痿,精冷難嗣。

菟絲丸,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菟絲子餅2兩5錢,石蓮仁(去心)6錢,白茯苓1兩5錢。 主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元不固,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尿有餘瀝。

菟絲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小品方》。 組成:菟絲子2兩,蒲黃2兩,乾地黃2兩,白芷2兩,荊實2兩,葵子2兩,敗醬2兩,當歸2兩,茯苓2兩,川芎2兩。 主治:小便血。

菟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菟絲子1兩(酒浸1宿,别搗),龍骨1兩,牡蠣1兩(炒),艾葉1兩(炒),赤石脂1兩,烏賊魚骨1兩(燒),茴香子1兩(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婦人血傷,兼赤白帶下。

菟絲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二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 菟絲丸(《普濟方》卷二二二引《衛生家寶方》。)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二引《衛生家寶方》。組成:菟絲子2兩(酒浸1宿,炒乾,爲末),遠志1兩(去心,焙乾),乾山藥半兩,韭子半兩,牛膝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肉蓯蓉半兩,龍骨半兩(火中煅過)。主治:固元益精。 。 主治:固元益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