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苓丸
Q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大成》卷七引曾帥乾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杞苓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加入茯苓,可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腎氣虛、濕困脾胃所致的症狀,如乏力倦怠、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
- 清心安神:茯苓還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配合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可協同增強補益肝腎、滋陰安神的功效,使患者精神狀態得到改善。
杞苓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的功效。杞苓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當歸可以補益心血,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 調和藥性: 杞苓丸中含有茯苓、枸杞等性質偏於甘平的藥物,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偏寒的作用,使其更適合不同體質的人服用。
杞苓丸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
大青鹽,為蓼科植物大青的根經鹽水浸泡後製成的鹽,性寒,味鹹。其藥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濕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痛、斑疹、尿赤澀痛等症。
杞苓丸方劑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大青鹽則可清熱解毒,平衡方劑的寒熱,更利於治療陰虛火旺、腎虛水腫、尿路感染等症。
杞苓丸中加入菟絲子,是因其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能補腎精,益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視力下降等症狀。而杞苓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昏耳鳴、視力模糊、腰膝痠軟、遺精盜汗等病症,菟絲子的補腎益精作用,可配合枸杞子、茯苓等藥物,共同滋補肝腎,達到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杞苓丸主治功效分析
杞苓丸,根據多部醫籍記載,其主治功效皆指向男子腎虛所致的眼疾,尤其以內障為其臨牀應用重點。綜觀諸書,其病症特徵可歸納為:腎臟虛耗、水液不上升、眼目昏暗、遠視不明,並逐漸發展為內障。
治療原理分析:
杞苓丸的組成藥物及其功效,共同構築了其治療腎虛內障的機制:
補腎益精: 方中菟絲子與枸杞子為主要藥物,皆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菟絲子能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枸杞子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二者協同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腎精虧虛的問題,為治療眼疾提供物質基礎。
利水滲濕: 茯苓為利水滲濕之要藥,能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腎虛則水液代謝失常,茯苓的利水作用可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液代謝,使水液能夠更好地滋養眼部組織。
補血活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血為氣之母,腎虛常伴隨血虛,而眼目之明亦賴於血的濡養。當歸補血活血,能夠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物質的供給。
清熱解毒: 大青鹽(亦稱青鹽)具有消腫散結,清熱解毒的功效。內障的形成,可能與體內濕熱蘊結有關,大青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排除體內濕熱,防止病情加重。
因此,杞苓丸的治療機制是通過補腎益精、利水滲濕、補血活血及清熱解毒等多個途徑,從根本上解決腎虛,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和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治療內障的目的。 它並非單純針對眼睛的局部治療,而是著眼於整體的腎虛病機,採用整體調理的治療策略。
不同醫籍中藥物劑量略有差異,但核心組成藥物及治療思路保持一致,佐證了杞苓丸在治療腎虛相關眼疾的臨牀價值。 藥物炮製方法(如酒蒸、酒浸)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效能的精細考量,藉由炮製提升藥物的療效並降低毒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8兩(去皮),真枸杞4兩(酒浸蒸),當歸2兩(酒洗),青鹽1兩(別研),菟絲子2兩(酒浸蒸)。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食前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肝腎、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膩的功效,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有滑利的功效,孕婦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杞苓丸, 出處:《醫方大成》卷七引曾帥乾方。 組成:白茯苓8兩(去皮),真枸杞4兩(酒浸蒸),當歸2兩(酒洗),青鹽1兩(别研),菟絲子2兩(酒浸蒸)。 主治:男子腎臟虛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遠視不明,漸成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