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感丹
ZHI G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支感丹方劑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其補腎益精,固攝精氣的功效。菟絲子性溫,味甘,歸腎、肝經,能滋補腎氣,固精止遺,對於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可起到固本培元,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支氣管炎患者多伴有腎氣虛弱,精氣不足的表現,如氣虛乏力、畏寒肢冷等。菟絲子可以補益腎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支氣管炎症狀,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支感丹中添加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支感多因外邪侵襲肺衛,導致肺氣失宣,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故以茯苓健脾利濕,以利氣化,使邪氣得以宣泄,達到祛邪止咳之效。
二、寧心安神: 支感患者常伴有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茯苓能寧心安神,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和失眠,使患者得以安然入睡,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支感丹方中加入秋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秋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利尿通淋的功效。對於支氣管炎所致的熱痰、咳嗽、氣喘等症狀,秋石能有效地清熱化痰,緩解病症。
- 滋陰補腎,固本培元: 秋石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鋅、硒等,具有滋陰補腎、固本培元的功效。對於長期患病導致的腎氣不足、虛弱無力等症狀,秋石能起到滋補腎精,增強體質的作用,從根本上改善支氣管炎的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支感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白濁:指小便混濁不清,色白如米泔,多因腎虛、濕熱下注或脾虛氣陷所致。此處以「白濁」為標,病本在腎氣不固或下焦濕濁不化。
- 遺精:指非因性活動而精液外泄,古代分「夢遺」(有夢而遺)與「滑精」(無夢自泄),多責之於腎虛不藏、相火妄動或心腎不交。
支感丹主治此二症,推測其病機核心為 腎虛兼下焦濕濁,治法當以 補腎固精、分利濕濁 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分析
菟絲子(酒炙)五錢
-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腎、脾經。
- 傳統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精縮尿,尤善治 腎虛遺精、白濁。酒炙後溫性增強,助其溫補下焦。
- 本方作用:為君藥,補腎陽、益精氣,從根本上固攝精關,改善遺精;其溫化之性亦可助氣化,分消白濁。
白茯苓五錢
- 性味歸經:甘淡平,入心、肺、脾、腎經。
- 傳統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善治 小便不利、濕濁停滯。
- 本方作用:為臣藥,配合菟絲子 利濕化濁,使濕濁從小便而去,標本兼顧。其健脾之功亦可間接助腎(土旺生金,金生水)。
秋石一兩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肺、腎經。
- 傳統功效:為人尿煉製之沉澱物,傳統用於 滋陰降火、解毒利濕,主治虛勞骨蒸、白濁遺精。
- 本方作用:為佐藥,取其 降火堅陰 之性,既可防菟絲子過溫,又能清下焦虛火(遺精多兼相火妄動),另能滲濕濁,助茯苓分化白濁。
2. 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
菟絲子 溫補腎陽,秋石 滋陰降火,二者寒溫互制,平衡腎中陰陽;茯苓 淡滲利濕,使補而不滯,濕濁得泄。 - 標本同治:
補腎固精治其本,利濕化濁治其標,契合「白濁遺精」腎虛濕濁交雜之病機。
3. 製服法原理
- 陰陽水煮糊為丸:
百沸湯(滾水)屬陽,井花水(清晨井水)屬陰,取「陰陽相濟」之意,暗合方中菟絲子(陽)與秋石(陰)的配伍思想,助藥效調和。 - 鹽、酒湯送服:
- 鹽湯:鹹入腎,引藥下行,助菟絲子、秋石直達下焦。
- 酒湯:溫通血脈,助藥力散布,尤其增強菟絲子溫腎之效。
總結
支感丹以 補腎固精為主軸,佐以 分化濕濁,針對「腎虛濕濁」所致之遺精、白濁。菟絲子溫補,茯苓滲濕,秋石降火,三藥相配,共奏 固精止遺、分消濕濁 之功。製服法進一步強化了藥效的針對性與平衡性,體現中國傳統方劑「陰陽調和」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酒炙)5錢,白茯苓5錢,秋石1兩。
上為末,百沸湯1盞,井花水1盞,為陰陽水,煮糊為丸。
鹽、酒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支感丹具有補腎固精的功效,適合於腎虛所致的白濁、遺精等症狀。但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支感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組成:菟絲子(酒炙)5錢,白茯苓5錢,秋石1兩。 主治:白濁,遺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