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菟丸
FU T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茯菟丸]的組成中,包含[菟蕬子],主要是因為菟蕬子具有強效的驅蟲作用。菟蕬子能夠清除體內的寄生蟲,改善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脹氣等症狀。其強大的驅蟲效果有助於減少體內的寄生蟲負擔,促進腸胃的健康。這樣的作用對於提升整體健康和緩解由寄生蟲引起的不適有顯著效果。然而,菟蕬子的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避免過度使用引發副作用。
茯菟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加入茯苓,可幫助健脾運化,利水滲濕,改善脾腎虛弱所致的濕困脾胃、水腫等症狀。
- 配伍協調:茯苓性甘淡,質地輕柔,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茯苓可以緩解菟絲子的燥性,避免其過於滋補而導致上火。
中藥方劑[茯菟丸]的組成中,包含[石蓮子],主要是因為石蓮子具有健脾益胃、止瀉的作用。石蓮子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對於增強消化系統功能具有顯著效果。其能夠幫助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升體內營養的利用率,有助於緩解由脾胃不健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菟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茯菟丸主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針對因心神耗傷、腎氣不固引起的症狀,包括:
- 小便異常:如「溺有餘瀝」(排尿不盡)、「小便白濁」(尿液混濁如脂膏),屬腎虛失於固攝,精微下泄所致。
- 遺精滑泄:如「夢寐頻洩」,因思慮傷心、腎虛不藏,導致精關不固。
此方結合養心安神與補腎固精之效,彰顯中醫「心腎相交」的治療思路,心氣得寧則腎精自固。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菟絲子(君藥)
- 補腎益精:菟絲子甘溫,入腎經,能「補不足,益氣力」(《神農本草經》),針對腎經虛損,直接溫補腎陽、固精止遺。
- 固攝下焦:其性黏潤,可減少精微外泄,改善小便白濁與遺精,體現「治標」之用。
2. 白茯苓(臣藥)
- 寧心安神:茯苓甘淡滲利,入心脾經,能「益心氣,安魂魄」(《藥性論》),針對「心氣不足,思慮太過」所致心神不寧。
- 健脾滲濕:透過健脾助運化,間接防止水濕下注成濁,輔助改善小便混濁;其淡滲之性亦能疏通水道,使補而不滯。
3. 石蓮子(佐使藥)
- 清心固腎:石蓮子苦澀,既清心火(治思慮鬱熱),又厚腸胃、固腎氣,與茯苓協同安神,與菟絲子共奏固精之效。
- 止遺濁:其收澀特性可直達下焦,減少精溺外泄,強化全方「澀精止遺」功能。
方劑配伍特點
- 心腎同調:茯苓安神以助心氣下交於腎,菟絲子溫腎以促腎水上濟於心,符合「交通心腎」之法。
- 補澀並行:以菟絲子補腎為主,佐石蓮子固澀,補而不留邪;茯苓滲濕以防過補生濕,體現「通補兼施」之妙。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補腎固精、養心健脾,恢復心腎協調與下焦氣化功能,使精微內守、水道通調。酒糊為丸增強溫通之效,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強化固攝作用。適合「虛損夾濕」之證,而非純虛或濕熱實證。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5兩,白茯苓3兩,石蓮子(去殼)2兩。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
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菟丸具有補益心腎、固精止遺的功效,但陰虛火旺、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菟丸,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菟絲子5兩,白茯苓3兩,石蓮子(去殼)2兩。 主治: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主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