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真玉露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以茯苓配伍其他藥材,能加強補益脾胃之效,同時兼具利水消腫之功,有助於改善濕濁內阻所致的脾虛症狀,提升整體補益效果。
二、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邪,改善因濕邪阻滯導致的痰濕困阻、水腫等症狀,使補益藥效更易於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真玉露丸方劑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此方針對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龍骨有助於安定心神,改善睡眠質量。
- 固澀止汗: 龍骨具有收斂固澀之功,可用於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此方可能因患者伴隨汗出不止,龍骨可收斂汗液,改善盜汗症狀。
總之,龍骨在補真玉露丸中起到鎮驚安神、固澀止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心神不寧、失眠、盜汗等症狀。
補真玉露丸中加入韭根,主要基於其溫陽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
韭根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功效,可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此外,韭根亦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有助於滋陰補腎、益精填髓,改善腎虛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等症狀。
因此,補真玉露丸中加入韭根,旨在通過溫補腎陽、益精填髓,達到改善腎虛症狀、增強體質的功效。
補真玉露丸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益精: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作用。補真玉露丸多用於治療腎虛精虧,這與菟絲子的補腎功效相契合。
- 滋陰潤燥:菟絲子除了補腎外,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因腎虛所致的陰虛燥熱症狀,如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盜汗等。補真玉露丸的組成中可能也包含其他滋陰潤燥的藥材,菟絲子的加入可以協同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真玉露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虛陰盛,精脫淫樂胫痠」,意指腎陽不足(陽虛),陰寒之氣相對偏盛(陰盛),導致腎精不固(精脫)而出現遺精、滑泄,或房勞過度(淫樂)引發下肢痿軟無力(胫痠)。全方以溫補下元、固攝精氣為核心,針對虛寒性遺精、陽痿、腰膝痠軟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茯苓(去皮)
- 性平味甘淡,傳統用於「利水滲濕、益脾寧心」。此方取其健脾助運之功,間接補養後天以充腎精,兼防濕濁下注擾動精室。
白龍骨(水飛)
- 質重沉降,能「鎮驚安神、收斂固脫」。直接固攝浮越之陽氣與耗散之精氣,尤善治療遺精滑泄,為治標關鍵藥。
韭子(酒浸)
- 辛溫入腎,功能「補肝腎、暖腰膝、壯陽固精」。其酒浸後增強溫通之力,補益腎陽而兼散下焦虛寒,改善陽痿、遺精。
菟絲子(酒浸)
- 甘溫平補,善「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酒製後強化溫腎助陽之效,與韭子協同填補下元,針對精脫之根本。
配伍邏輯
- 固本培元:韭子、菟絲子溫補腎陽,填精止遺,從本質改善陽虛陰盛。
- 標本兼治:白龍骨收斂固脫以治標,茯苓健脾滲濕以防濕濁妨礙藥效。
- 酒醋之助:酒浸提升溫通之力,醋糊為丸增強收斂之性,共助藥力直達下焦。
治療原理
全方通過「溫陽固精」與「收斂鎮攝」雙重機制,既補腎陽之虛,又固精關之脫,同時調理中焦脾土以資化源,體現「補而不滯、澀而不瘀」的配伍智慧,適用於虛寒型腎氣不固證。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皮)、白龍骨(水飛)、韭子(酒浸)、菟絲(酒浸)各等分(火日修合)。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待少時,以飯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真玉露丸具有補益精髓、強筋壯骨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真玉露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五。 組成:白茯苓(去皮)、白龍骨(水飛)、韭子(酒浸)、菟絲(酒浸)各等分(火日脩合)。 主治:陽虛陰盛,精脫淫樂脛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