蕷蓮飲

蕷蓮飲

YU LIAN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腎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4%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蕷蓮飲」方劑中包含「石蓮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蓮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症狀,並能改善熱毒所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石蓮肉富含水分及多種營養成分,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適用於陰虛燥熱、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石蓮肉在「蕷蓮飲」方劑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蕷蓮飲」方劑中包含山藥,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固腎益精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山藥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為整體氣血生化提供源泉,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

二、滋陰補腎:山藥同時具有滋陰補腎功效,能補腎精、益腎氣,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等症狀。同時,山藥亦可滋陰潤肺,改善燥咳、虛勞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蕷蓮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滯下」**為古代病名,指因濕熱、食積、氣滯等因素導致的大便黏滯不暢、裡急後重,類似於現代所稱的「痢疾」或「腸胃濕熱型腹瀉」。此方以健脾化濕、固澀止瀉為主要方向,適用於久痢體虛或脾胃虛弱兼濕熱未清者,屬虛實夾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蓮肉(蓮子肉)

    • 性味功效:甘澀平,歸脾、腎、心經。
    • 作用
      • 健脾止瀉:補脾氣以固大腸,治療脾虛久瀉。
      • 清心除濕:兼能清濕熱,尤其適用於濕熱痢後期正虛餘邪未盡者。
      • 澀腸固脫:其澀性可緩解痢疾的裡急後重。
  2. 乾山藥(懷山藥)

    • 性味功效:甘平,歸脾、肺、腎經。
    • 作用
      • 補脾益氣:助脾胃運化,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消化功能減弱。
      • 滋陰固腸:潤而兼收,能緩解久痢傷陰之口渴、腸燥。
  3. 生薑茶煎湯送服

    • 生薑:辛溫,和胃降逆,止嘔開胃,助藥力吸收。
    • 茶(古法茶藥):苦甘微寒,清熱解毒,生津止痢,協調蓮肉化濕之效。

方劑配伍與治療思路

  • 補澀結合:山藥補脾虛,蓮肉澀腸止瀉,兩者配合,標本兼顧,針對虛性泄瀉或痢疾後期。
  • 清化並行:蓮肉微清濕熱,山藥兼滋陰液,生薑茶調和寒熱,避免過補留邪。
  • 適應證推論:此方力道平和,主治脾虛濕滯之輕症;若濕熱熾盛(如暴痢、膿血便),則需配伍黃連、白頭翁等清熱藥。

總結:蕷蓮飲通過健脾、澀腸、化濕的協同作用,調節腸胃功能,適合慢性腹瀉或痢疾恢復期,體現中醫「扶正祛邪」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石蓮肉、乾山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生薑茶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蕷蓮飲, 出處:《準繩·類方》卷六。 組成:石蓮肉、乾山藥各等分。 主治:滯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