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蜀漆丸方劑中包含蜀漆,是因其藥性與本方所治疾病息息相關。蜀漆,又名川漆,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入肺經、肝經,可治療熱毒壅肺、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
蜀漆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壅肺、咳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症,而蜀漆正是針對這些病症的藥材。其清熱解毒之效可解除肺熱,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胸痛,故蜀漆在蜀漆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蜀漆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蜀漆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喘促等症,杏仁可以潤肺化痰,緩解咳嗽和氣喘,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 宣肺透表: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宣肺透表作用,可以幫助疏散外感風寒,促進肺氣宣通。蜀漆丸中加入杏仁,可以加強其宣肺解表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總而言之,蜀漆丸方劑中加入杏仁,既能潤肺止咳,又能宣肺透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功效。
蜀漆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心火、瀉胃火、降肝火,並能燥濕止瀉。蜀漆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腸胃濕熱所致的痢疾、腹痛、發熱、口渴、大便赤澀等症狀。
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燥濕止痢作用則能幫助止瀉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蜀漆丸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蜀漆丸主治風寒溼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桂枝可溫通經脈,驅散寒溼,緩解疼痛,增強藥物療效。
- 協同蜀漆,增強效力: 蜀漆爲藥方中的君藥,具有祛風溼、止痛、消腫的功效。桂枝與蜀漆相配,一溫一涼,寒熱相濟,可增強蜀漆的藥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溼痹之症。
總而言之,桂枝在蜀漆丸方劑中起到溫陽散寒、通經活絡,協同蜀漆增強效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蜀漆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肺止咳: 蜀漆丸主治肺熱咳嗽,而葶藶子性寒,入肺經,具有瀉肺止咳之效。其能宣肺降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蜀漆等藥材,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症狀。
- 利水消腫: 葶藶子亦具利水消腫之功,可協助蜀漆丸疏通水道,排出體內積聚的溼熱,緩解因肺熱引起的胸悶、氣喘等症狀。
因此,葶藶子在蜀漆丸中的加入,不僅能協同其他藥材瀉肺止咳,更能利水消腫,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蜀漆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引藥入肝膽: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膽經。其走而不守,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膽,增強藥效,達到治療肝膽濕熱、黃疸等病症的效果。
- 瀉熱解毒: 芒硝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泄肝膽濕熱,消除黃疸、腹脹等症狀。
蜀漆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蜀漆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大腸、胃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火之功效,可有效清解熱毒,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通腑泄熱:大黃能通便瀉熱,可有效清除腸胃積熱,促進毒素排出,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漆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蜀漆丸主治「小兒久瘧不斷,胸脅下痞堅」,即小兒長期瘧疾反覆發作,伴隨胸脅部位氣滯血瘀、痰濕凝聚形成的痞塊硬結。瘧疾在古代中醫認為由「瘧邪」伏留少陽、肝膽經絡,久病傷正,導致痰瘀互結,形成痞堅。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君藥:蜀漆葉
為截瘧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瘧及咳逆寒熱」,能吐痰開結、驅逐伏留瘧邪,直接針對「久瘧」病根。 - 臣藥:牡蠣(燒赤)、大黃
- 牡蠣燒赤後增強軟堅散結之效,化解胸脅痞塊。
- 大黃生用瀉熱通瘀,導滯下行,與牡蠣協力攻逐痰瘀。
- 佐藥:黃芩、犀角、知母
- 黃芩清少陽膽熱,防瘧邪化火。
- 犀角(今多以水牛角代)涼血解毒,退瘧疾壯熱。
- 知母育陰清熱,兼制諸藥燥性。
- 使藥:甘草(炙)
調和藥性,緩和大黃、蜀漆峻烈之性,兼護胃氣。
- 君藥:蜀漆葉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截瘧化痰」為核心,結合「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法:- 攻邪層面:蜀漆直祛瘧邪,大黃、牡蠣通瘀破堅,清除病理產物。
- 清熱層面:黃芩、犀角、知母形成三焦清熱網絡,阻斷熱毒耗傷陰血。
- 調和層面:甘草與蜜丸制緩藥性,適合小兒久病體質。
結論
蜀漆丸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既攻逐伏邪、消散痞結,又兼顧瘧疾熱毒特性,通過截瘧、化瘀、清熱的複合作用,解決久瘧與痞堅並存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蜀漆葉、牡蠣(燒赤)、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生,銼)3分,甘草(炙,銼)3分,犀角屑3分,知母(焙)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及有胃腸道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蜀漆丸, 出處:《外台》卷五引《近效方》。 組成:蜀漆4分,青木香4分,升麻4分,鱉甲(炙)4分,牡蠣(熬)4分,朱砂4分,豬苓4分,香豉4分,常山8分,大黃8分。 主治:瘴瘧不癒。
蜀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蜀漆葉1兩,牡蠣(燒赤)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生,銼)3分,甘草(炙,銼)3分,犀角屑3分,知母(焙)半兩。 主治:痰逆多時,久瘧不癒,及面目四肢黃腫。
蜀漆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蜀漆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連1分(去須),桂心1分,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川芒消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小兒久瘧不斷,胸脅下痞堅。
蜀漆丸, 出處:《外台》卷五引《延年秘錄》。 組成:蜀漆5分,知母5分,升麻5分,白薇5分,地骨皮5分,麥門冬5分,烏梅肉4分,鱉甲(炙)4分,萎蕤4分,石膏8分,甘草3分(炙),常山6分,豆豉1合(熬)。 主治:嶺南瘴氣發,乍寒乍熱,積勞似瘧。痎瘧連年不癒。
蜀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蜀漆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龍膽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炮)3分,牡丹皮3分,虻蟲(微炒)3分,桂(去粗皮)3分,曾青(研)3分。 主治:小兒堅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充饑,心中躁悶,時發寒熱,五臟虛脹,腹中(疒丂)痛。
蜀漆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蜀漆半兩,烏梅肉半兩(微炒),石膏1兩(細研),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恆山半兩(銼),香豉1合(炒乾),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苦參半兩(銼),麝香半兩(細研),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肝熱,或爲肝瘧,顔色蒼蒼,顫掉氣喘,變成勞瘧,積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