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頭風餅兒

醉頭風餅兒

ZUI TOU FENG BING ER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肺經 33%
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醉頭風餅兒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醉頭風症狀多為頭暈目眩、肢體麻木、言語不清,與風邪入腦、肝風內動相關。白僵蠶能驅散風邪,平熄肝風,有效緩解患者頭昏、抽搐等症狀。
  2. 化痰通絡:白僵蠶亦有化痰通絡的作用,有助於清除痰濁,疏通經絡,改善患者因痰阻經絡所致的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綜上所述,白僵蠶在醉頭風餅兒方劑中發揮息風止痙、化痰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邪入腦所致的頭昏、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

醉頭風餅兒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 辛散溫通,能 祛風止痙,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天南星還有 消痰散結 的作用,有助於化解痰濁阻滯,改善腦部供血。

因此,在醉頭風餅兒方劑中加入天南星,可以起到 祛風止痙,消痰散結 的作用,對於治療頭風、眩暈等病症有一定的臨牀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醉頭風餅兒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頭暈,挾痰多嘔吐者,狀若醉頭風」。古代醫家所稱「醉頭風」,乃指頭暈目眩如酒醉,兼見痰濕上逆、嘔吐頻作之症。此證多因風痰上擾清竅,或脾虛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所致。女性因生理特性易受氣血失調、肝鬱痰阻影響,故特標「婦人」。其症狀特點為頭暈沉重、嘔吐痰涎,類似現代醫學之眩暈症(如梅尼埃病)或偏頭痛伴隨消化系統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僵蠶(去絲嘴):辛鹹平,入肝、肺經。能祛風定驚、化痰散結,尤擅平息肝風內動所致眩暈,兼可疏通頭面經絡。
    • 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燥濕化痰、祛風解痙,為治風痰上壅之要藥,能直接抑制痰濁上沖頭目。
    • 生薑自然汁:辛溫,入肺、脾、胃經。具溫中止嘔、散外風、解南星毒性之效,助藥物上行頭目。
  2. 配伍邏輯與方義

    • 風痰並治:僵蠶善祛風,天南星長化痰,二者配伍形成「祛風化痰」核心結構。風熄則眩暈止,痰化則嘔吐平。
    • 劑型設計
      • 生薑汁和餅:利用生薑「散」的特性,助藥力透達;製餅陰乾則緩和藥性,使效力持久。
      • 煎服法:搭配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健脾燥濕,生薑大棗調和中焦,形成「標本兼治」格局。先煎平胃散奠定脾胃基礎,後入餅碎,令藥力專攻上焦痰風。
  3. 治療原理

    • 直接作用:僵蠶與天南星協同抑制風痰上沖,解除頭暈目眩;生薑即時止嘔,調暢氣機。
    • 間接調理:平胃散從中焦切入,健脾化濕以杜絕生痰之源,防止痰濕再度上蒙清竅。此「治上顧中」之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

三、總結
此方以簡馭繁,通過風藥與痰藥的剛柔相濟,外散內消,迅速緩解症狀。其劑型與服法設計,充分考慮女性痰暈症「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特性,展現古代醫家對風痰病機的深刻理解與臨床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僵蠶(去絲嘴)、天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和作餅,如錢大,厚5分,陰乾。
每服1餅,用平胃散3錢,生薑5片,大棗2個,水3大盞,先煎一沸,次將餅捶碎入湯同煎一二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暈眩頭痛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醉頭風餅兒,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僵蠶(去絲嘴)、天南星各等分。 主治:婦人頭暈,挾痰多嘔吐者,狀若醉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