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眼丸
HU Y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十引《惠眼觀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6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眼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能平肝潛陽,鎮心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外感發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虎眼丸中,硃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虎眼丸中使用白僵蠶,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虎眼丸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痙攣,改善神志,達到平息風邪的作用。
二、清熱解毒:白僵蠶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虎眼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白僵蠶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幫助患者更快康復。
虎眼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 祛風散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 的功效。其中,祛風止痙作用尤為突出,能有效 治療風寒痰阻、筋脈拘急所致的痙攣,如抽搐、口眼歪斜等。
虎眼丸主要用於治療 小兒驚癇、抽搐、口眼歪斜、語言不利 等症,而天南星的祛風止痙作用,恰好能 緩解痙攣、改善神志、促進恢復,因此被列為虎眼丸的組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眼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夜臥不穩、夢中驚叫及虛汗,屬中醫「驚風」「夜啼」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心神不寧」「痰熱擾神」或「肝風內動」所致。小兒形氣未充,易受驚恐或痰濕內擾,導致睡中驚惕、汗出;虛汗則可能因心神外越,陰陽失調而發。方名「虎眼」,比喻其鎮攝之力如虎之威,意在安定魂魄。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朱砂(1分)
- 性味甘微寒,入心經,為傳統重鎮安神要藥。
- 直接鎮靜心神,針對「驚叫」「不穩」之標症,通過清心火、定魂魄,降低亢奮。
白僵蠶(1分)
- 性辛咸平,歸肝、肺經,能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 緩解因風痰內擾(如痰熱上蒙)所致的驚惕,兼輕度解痙作用,改善肢體不安。
天南星(生,1分)
- 生者毒性較強,辛溫燥烈,專走經絡化痰祛風。
- 古代用生南星取其「開泄痰閉」之效,尤其針對痰涎壅盛(如小兒喉間痰鳴)引發的驚躁,配合僵蠶增強化痰祛風之力。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重鎮與化痰並行:朱砂鎮心,直接安定神志;僵蠶、生南星化痰祛風,消除內擾之痰濁,標本兼顧。
- 藥性協同:朱砂之寒可制生南星之燥,而南星之開泄助僵蠶透達風痰,三者比例均等(各1分),顯示古人注重平衡藥性,避免偏頗。
- 給藥設計:薄荷湯送服,取其辛涼透散之性,既能清輕上行疏解肝鬱,又可緩解生南星之燥烈,適合小兒稚陰之體。
推論延伸
此方反映古代「驚病多痰」的理論,從「心、肝、痰」三層次介入:
- 心神(朱砂安神)
- 肝風(僵蠶熄風)
- 痰濁(南星化痰)
適用於體質偏實(痰熱明顯)之證,若虛汗屬氣陰兩虛者,此方恐非長久之道。丸劑緩釋,面糊為衣,減少生藥毒性,符合小兒用藥「峻藥緩投」特點。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分,白僵蠶1分,天南星(生)1分。
鎮心化涎。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7丸,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眼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惠眼觀證》。 組成:朱砂1分,白僵蠶1分,天南星(生)1分。 主治:鎮心化涎。主治:小兒夜卧不穩,夢中驚叫,或多虛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