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湯

左金湯

ZUO J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0%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肺經 8%
心經 6%
膽經 6%
腎經 5%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左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左金湯主治風寒濕邪阻於肺脾,導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胸悶等症狀。
  2. 固表止汗: 白朮能固表止汗,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汗出不止,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左金湯中加入白朮,除了健脾益氣之外,也能起到固表止汗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其治療效果。

左金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左金湯以清熱解表為主,但兼顧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嘔吐的患者,陳皮加入可緩解脾胃氣滯,促進消化,減少嘔吐。
  2. 燥濕化痰,降逆止咳: 陳皮還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咳的作用。左金湯用於治療風寒束表,兼有痰濕內阻的患者,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化解痰濕,利於咳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左金湯方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能 瀉心火、清胃熱,對於因心火亢盛或胃熱上炎所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黃連還具有 燥濕止瀉 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有療效。

因此,左金湯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 清熱解毒、燥濕止瀉 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感冒、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的效果。

左金湯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胃止嘔: 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左金湯主治寒邪犯胃,症見嘔吐腹痛、口泛清水等。吳茱萸溫中散寒,有助於驅散胃寒,止嘔止痛。
  2. 降逆止呃: 吳茱萸可降逆止呃,對於寒邪上逆所致的呃逆也有效。左金湯中,吳茱萸配合生薑、半夏等藥物,共同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總而言之,吳茱萸在左金湯中發揮著溫中散寒、止嘔止痛、降逆止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金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左金湯主治「肝火脅痛」,此證多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肝氣橫逆犯胃所致。臨床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其作用機制在於清瀉肝火、疏肝和胃,兼以健脾理氣,使肝火得降,胃氣得和,則脅痛自止。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黃連(8分)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心肝火毒。
    • 方義:為君藥,直折肝火。《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肝火熾盛易擾心脈,黃連瀉心火以間接平肝,且能清胃熱以防肝火犯胃。
  2. 吳茱萸(泡,4分)

    • 性味功效:辛熱,疏肝下氣,溫中和胃。
    • 方義:為佐使藥,與黃連配伍(比例1:2)成「左金丸」核心結構。一寒一熱,辛開苦降,既能制黃連之過寒,又能助其疏泄肝郁。吳茱萸引黃連入肝經,協同降逆止嘔。
  3. 白朮(淨,1錢5分)

    • 性味功效: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方義:為臣藥,培土以禦肝木乘脾。肝郁易克脾土,白朮健脾堵截肝病傳脾之路,兼防黃連、吳萸之燥性傷中。
  4. 陳皮(1錢5分)

    • 性味功效:苦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方義:為佐藥,助白朮健脾,兼疏肝氣。陳皮行氣解郁,避免黃連寒凝礙胃,亦協吳茱萸調暢氣機。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左金湯以「瀉肝火、和胃氣」為主軸,融合「清熱」與「溫中」雙向調節:

  • 肝胃同治:黃連配吳萸,清肝火兼降胃逆,針對「肝火犯胃」之核心病機。
  • 扶土抑木:白朮、陳皮健脾理氣,既防肝鬱克脾,又助中焦運化,標本兼顧。
  • 寒熱並用:寒藥(黃連)與熱藥(吳萸)相伍,避免單用苦寒傷陽或辛燥助火,體現「肝病調和」之妙。

此方結構精簡,既承襲左金丸(黃連、吳萸)瀉肝和胃之旨,復加白朮、陳皮強化健脾理氣之功,適用於肝火脅痛兼見脾胃虛弱或氣滯症狀者。

傳統服藥法


白朮(淨)1錢5分,陳皮1錢5分,黃連8分,吳萸(泡)4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霍亂慢性肝炎細菌性食物中毒肋間神經疼痛手腳冰冷心情煩燥上吐下瀉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左金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白朮(淨)1錢5分,陳皮1錢5分,黃連8分,吳萸(泡)4分。 主治:肝火脅痛。

左金湯, 出處:《霍亂論》卷下。 組成:川連(或生或炒随酌)、吳茱萸(湯泡)、制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竹茹,藿香。 主治:霍亂吐瀉轉筋,手足寒,心煩熱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