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濕氣膏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除濕,止痛散寒: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風濕痹痛,烏頭可以有效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烏頭還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改善風濕痹痛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緩解疼痛症狀。
烏頭為毒性藥物,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風濕氣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風濕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和僵硬。
- 補血益氣,溫經止痛:風濕病常伴隨氣血不足,而當歸能補血益氣,溫經止痛,有助於改善體質,提升抵抗力。
因此,風濕氣膏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針對風濕病的症狀進行治療,更能改善整體的體質,達到更好的療效。
風濕氣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風濕氣病症常伴隨氣血瘀滯,紅花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和僵硬。
- 消腫止痛: 紅花中的活性成分,如紅花醌、紅花苷等,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風濕氣引起的局部腫脹和疼痛。
因此,紅花在風濕氣膏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風濕氣病症。
「風濕氣膏」方劑中加入肉桂,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溫經散寒,驅除風溼: 肉桂性熱,入肝經、腎經,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行氣活血,止痛消腫: 肉桂亦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給,從而減輕疼痛,消散腫脹。
「風濕氣膏」方劑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除濕: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白芷可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通鼻竅: 白芷亦有通竅止痛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鼻部不適,進一步減輕風濕痹痛。
綜上所述,白芷在「風濕氣膏」中,可發揮祛風除濕、通鼻竅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風濕痹痛等症狀。
風濕氣膏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風濕氣所引起的經絡瘀阻,緩解疼痛和僵硬。
-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減少風濕氣的積聚,從而減輕病情。
總之,桃仁在風濕氣膏中發揮着活血化瘀和潤腸通便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風濕氣症狀。
風濕氣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風濕病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筋骨而致,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
- 通經活絡: 防風亦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緩解風濕病引起的關節僵硬、麻木等症狀。
因此,風濕氣膏中加入防風,可發揮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風濕病的目的。
風濕氣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風濕氣症多因氣血瘀滯,經脈不通,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赤芍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風濕氣症若伴有發熱、紅腫等症狀,赤芍可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情。
「風濕氣膏」中加入「補骨脂」的用意主要有二:
- 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補骨脂亦可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因此,補骨脂在「風濕氣膏」中,扮演著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以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角色,有助於整體提升藥效,緩解風濕氣症狀。
中藥方劑「風濕氣膏」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一、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風濕氣痹阻經絡,導致疼痛腫脹,穿山甲可幫助打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穿山甲還具有祛風除濕、散瘀止痛的作用。風濕病多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而引起,穿山甲能驅散風寒濕邪,消除瘀血,達到止痛消腫之效。
因此,穿山甲在風濕氣膏中起到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
風濕氣膏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的功效。風濕氣痛多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所致,羌活可針對此病因,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痛:羌活可通達經脈,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風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達到止痛效果。
因此,風濕氣膏中加入羌活,可有效改善風濕氣引起的疼痛、麻木、寒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風濕氣膏」為外敷膏藥,傳統功效主治為 風濕氣痛 及 跌打損傷,其作用機制與組成邏輯如下:
一、傳統功效分析
風濕氣痛:
- 中醫理論中,風濕屬「痹證」,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此膏通過辛溫散寒、活血通絡之藥,驅散外邪,緩解關節肌肉疼痛。
- 外用膏藥直接貼敷患處,藥物透過皮膚滲透,發揮局部溫通散寒之效。
跌打損傷:
- 跌打損傷後常見氣滯血瘀,腫痛難消。方中活血化瘀藥(如紅花、桃仁)可破血行滯,消腫止痛;辛溫藥(如川烏、草烏)助散瘀溫經,促進損傷修復。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辛溫散寒,祛風除濕
- 君藥:川烏、草烏(大辛大熱)
- 具強力溫經散寒、逐風濕止痛之效,針對風寒濕邪深伏筋骨之痛。
- 臣藥:防風、羌活、白芷、官桂
- 防風、羌活祛風勝濕,白芷散寒通竅,官桂溫通血脈,共助烏頭驅散外邪。
(2)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佐藥:當歸、紅花、桃仁、赤芍、穿山甲
- 當歸養血活血,紅花、桃仁破血行瘀,赤芍涼血散瘀,穿山甲走竄通絡,合用以化除瘀血,改善局部氣血阻塞。
(3)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 使藥:補骨脂
- 溫補腎陽,助筋骨強健,間接扶正以祛邪,適合風濕久病或損傷後期調養。
(4)劑型與輔料增效
- 麻油煎藥:
- 麻油性潤,能滲透皮膚,助藥物吸收;煎至「滴水成珠」使藥性濃縮,黏附力強。
- 松香與蔥薑汁:
- 松香為膏劑基質,具消炎止痛作用;蔥薑汁辛溫走表,燒酒活血通絡,三者增強藥力透達。
三、配伍特點
- 內外兼治:雖為外用膏藥,然組方兼顧 祛邪(風寒濕)、化瘀(血滯)、補虛(肝腎),標本並治。
- 動靜結合:辛溫走竄藥(烏頭、羌活)與活血定痛藥(當歸、紅花)相配,既散邪又調血。
- 穿透力強:穿山甲、松香等具穿透之性,助藥效深入筋骨,適合頑固痹痛。
總結而言,此方通過 散寒祛濕、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三層次作用,針對風濕及跌打損傷的「瘀、寒、虛」核心病機,體現中醫外治法「內病外治」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川烏1兩,草烏1兩,當歸2兩,紅花1兩,官桂1兩,白芷1兩,桃仁1兩,防風1兩,赤芍藥1兩,補骨脂1兩,穿山甲1兩,羌活1兩。
上銼,用麻油2斤,入前藥煎枯,以布絞去渣,取油,另煎至滴水成珠為度,聽用;又用松香10斤煎銷,以夏布濾下,流於水內,又沸去水,取出松香,又將蔥、薑汁各1碗,燒酒1斤,入松香內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濕氣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風濕氣膏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風濕氣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川烏1兩,草烏1兩,當歸2兩,紅花1兩,官桂1兩,白芷1兩,桃仁1兩,防風1兩,赤芍藥1兩,補骨脂1兩,穿山甲1兩,羌活1兩。 主治:風濕氣痛,兼治跌打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