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骨折部位的疼痛和腫脹,有助於傷口癒合。
- 通絡散瘀: 羌活能通經絡、散瘀血,對於骨折造成的瘀血阻滯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促進骨骼的生長和癒合。
因此,羌活的加入有助於活血接骨散整體功效的發揮,促進骨折的修復,並減輕患者的痛苦。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獨活性溫,能通經活絡,散寒除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利於骨折癒合。
- 舒筋止痛:獨活具有舒筋活絡、止痛消腫之效,可緩解骨折造成的疼痛,促進骨骼修復。
獨活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加速傷患康復。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的功效。骨折後,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疼痛難忍。川芎能有效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促進骨折癒合。
此外,川芎還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有利於骨折部位的氣血流通,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川芎在活血接骨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骨折患者的康復。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骨折後,局部常伴有瘀血腫痛,風寒濕邪易於侵襲,防風可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防風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瘀血消散,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因此,活血接骨散中加入防風,可起到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骨折後,局部瘀血阻滯,影響骨骼修復,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為骨折癒合創造有利條件。
- 補血養血:骨折後,患者常伴有氣血虧虛,影響骨骼生長。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液循環,為骨骼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加速骨折癒合。
因此,當歸在活血接骨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作用,促進骨折癒合,提高療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骨折後,局部瘀血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出現寒邪阻滯,導致疼痛加劇。肉桂溫經散寒,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引藥入骨: 肉桂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骨髓,發揮其活血化瘀、接骨生肌的作用。同時,肉桂也能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骨骼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源於其疏散風熱、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骨折後因瘀血阻滯而引發的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
荊芥辛溫,入肺經,能散寒解表,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部位的血液流通,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清除瘀血,減輕疼痛,促進骨折部位的修復。
此外,荊芥還能消腫止痛,對於骨折後因炎症引起的腫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荊芥在活血接骨散中,扮演著疏散風熱、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促進骨折的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骨折後,瘀血阻滯,難以癒合,赤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 消腫止痛: 赤芍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骨折後,局部組織會發生腫脹疼痛,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赤芍在活血接骨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骨折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蘇木味甘苦、性涼,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流通,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骨折癒合。
- 接骨生肌:蘇木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骨折部位骨痂形成。
因此,活血接骨散中加入蘇木,可有效發揮其活血化瘀、接骨生肌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生薑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周圍的血液流通,有利於消腫止痛,加快骨骼癒合。
- 解毒止痛,防止感染: 生薑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減輕傷口處的炎症反應,並具有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骨折帶來的疼痛。同時,生薑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以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活血接骨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芷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有助於骨折癒合過程中的消腫止痛。
- 引藥入骨: 白芷性溫,能引藥入骨,促進其他藥物滲透到骨骼組織,加強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白芷在活血接骨散中起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及引藥入骨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血接骨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從高墜下,或行車走馬,跌折筋骨」,即因外力撞擊、墜落等導致的筋骨損傷,其核心病機在於瘀血阻絡、筋骨斷裂。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外傷需兼顧「活血化瘀以通滯」與「接骨續筋以修復」,故方中結合行血、止痛、強骨之藥,促進氣血暢通與組織修復。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 當歸、赤芍、川芎:為活血調經要藥,能散瘀血、通經脈,改善局部血瘀腫痛。
- 蘇木:專入血分,破血逐瘀,《本草綱目》載其「散表裡之風」,助消散深層瘀血。
- 乳香、沒藥:調入藥液,增強活血定痛之效,二者為傷科聖藥,能生肌消腫。
祛風散寒,解表通痺
- 羌活、獨活、防風、白芷、荊芥:此組藥物均具辛散之性,能祛風濕、散寒邪。古代認為外傷後易夾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此類藥物可防外邪內侵,兼緩筋脈拘急。
溫經通陽,助藥勢
- 官桂:少量用之溫通血脈,助氣血運行,《本草備要》言其「通經脈,利關節」,推動藥力達病所。
- 酒煎服:酒性辛熱,能增強行血散瘀之效,引諸藥直達筋骨。
接骨續筋,補腎強骨
- 猴薑(骨碎補):專治跌打損傷,《開寶本草》稱其「主破血止血,補傷折」,為接骨要藥,補腎活血以促筋骨再生。
- 自然銅:煅用後散瘀止痛,續筋接骨,古人認為其「得金氣以長骨」,直接針對骨折修復。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散瘀為主、續筋為輔」,先以大量辛溫活血藥疏通經絡瘀滯,配接骨專藥修復損傷。其中祛風藥不僅防外邪,更借助其升散之性協同行血;自然銅與骨碎補則針對筋骨物理性損傷,標本兼治。水酒各半煎服,既取酒性行藥勢,亦防其過燥傷陰,體現古人用藥權衡之妙。
此方體現了傳統傷科「瘀去新生、骨合筋續」的治療思想,適用於跌打初期瘀血腫痛未化熱者,後世活血接骨諸方多由此基礎演變而來。
傳統服藥法
羌活1錢,獨活1錢,川芎1錢,防風1錢,當歸1錢,官桂5分,荊芥6分,赤芍藥6分,蘇木6分,猴薑6分,白芷6分。
上(口父)咀,用水、酒各半煎好,濾清,另研乳香、沒藥、自然銅各5分調入,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血、腹瀉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活血接骨散, 出處:《杏苑》卷七。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川芎1錢,防風1錢,當歸1錢,官桂5分,荊芥6分,赤芍藥6分,蘇木6分,猴薑6分,白芷6分。 主治:從高墜下,或行車走馬,跌折筋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