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囟散
FENG X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封囟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安神定志: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的功效。封囟散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夜啼、不寐等症,柏子仁可安神定志,緩解小兒驚恐不安,促進睡眠。
- 補益腎氣: 柏子仁亦有滋補腎陰的功效,能改善腎氣虛弱所致的夜啼、失眠等症狀。封囟散中加入柏子仁,可起到補益腎氣、改善睡眠的作用,進而促進小兒健康成長。
封囟散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特性:
-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細辛性溫,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囟門不合,頭風頭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封囟散中其他藥物如僵蠶、全蠍等,皆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封囟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封囟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頭風、囟門不合、驚癇等症,而風寒之邪易犯頭部,導致囟門不合、頭疼、驚厥等。防風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使頭部風寒之邪得以消除,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封囟散中其他藥物如白芷、羌活、蒼朮等,也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防風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以增強祛風散寒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封囟散方劑中包含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封囟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囟門不合等症狀,而白芨可以幫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囟門閉合。
- 清熱解毒:白芨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小兒驚癇引起的發熱、煩躁等症狀。
綜上所述,白芨在封囟散中發揮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小兒驚癇、囟門不合等症狀。
封囟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頭痛、頭暈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烏頭這一重要藥材。烏頭性熱味辛,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與止痛作用。在封囟散中使用烏頭,主要是取其能迅速驅除頭部及筋骨間的風寒濕邪,達到緩解頭痛、改善頭暈的效果。但由於烏頭含有毒性成分烏頭鹼,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經過炮製降低其毒性,以免造成中毒反應。因此,在應用封囟散時,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確保療效的同時也保障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封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解顱,囟門開解」,即嬰幼兒囟門閉合遲緩或異常開闊之症。中醫認為,此病多因先天腎氣不足、髓海空虛,或後天脾胃虛弱、氣血失養,導致顱骨發育不良。方名「封囟」即有閉合囟門之意,通過外敷局部刺激,促進氣血運行與骨骼生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柏子仁(炒):性甘平,入心、腎經,具養心安神、潤燥之效。炒製後溫潤,可能藉其油脂成分滋養囟門肌膚,輔助固護。古方亦用其潤澤特性,調和諸藥。
- 細辛(去苗葉):辛溫走竄,擅祛風散寒、開竅通絡。此處取其辛散之力,外敷可刺激局部氣血循環,助藥力滲透,促進組織修復。
- 防風(去叉):辛甘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勝濕。其性輕揚,可協同細辛宣通腠理,改善囟門周圍氣滯濕阻。
- 白芨:苦甘澀微寒,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效。用於此方,可能取其黏合收斂特性,輔助「封固」囟門,並保護局部皮膚。
- 草烏頭(炮):辛熱大毒,炮製後減其毒性,保留溫經散寒、逐濕通痹之功。外敷可深層溫通經絡,激發陽氣,促進骨骼發育。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外治通補」為核心:
- 辛溫宣通:細辛、防風、草烏頭合用,開泄腠理、溫通血脈,改善局部氣血滯澀,為後續滋養創造條件。
- 收斂固護:白芨與柏子仁一斂一潤,形成保護層,兼具修復與滋養之效。
- 溫養結合:柏子仁之潤緩和草烏頭之燥,防風調和表裡,使全方溫而不烈。
治療原理推論
藉由辛溫藥外敷刺激囟門周圍,促進氣血循環與代謝,輔以收斂藥「物理性」閉合,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改善局部營養供應,加速骨縫癒合。
- 溫熱藥性激發經絡陽氣,助腎氣上充以養髓海。
- 黏滯性成分(如白芨)或形成緩釋藥膜,延長藥效。
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針對小兒臟腑嬌嫩、內服藥受限之特性,採用外敷直達病所,結合「通」與「固」的雙向調節,契合解顱的病機關鍵。
傳統服藥法
柏子仁(炒)1兩, 細辛(去苗葉)1兩, 防風(去叉)1兩, 白芨1兩, 草烏頭(炮)半兩。
上為細散。
乳汁調塗囟開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毒,小兒服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封囟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六引《王氏家傳》。 組成:柏子仁4兩,防風4兩,天南星4兩。 主治:囟開崎陷,咳嗽鼻塞。
封囟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柏子仁(炒)1兩,細辛(去苗葉)1兩,防風(去叉)1兩,白及1兩,草烏頭(炮)半兩。 主治:小兒解顱,囟門開解。
封囟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六引張渙方。 組成:蛇蛻皮1兩(燒灰),防風半兩,大黃(濕紙裹,火煨存性)半兩,白及半兩。 主治:小兒腎經虛熱解顱,囟不合,囟填,囟陷下不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