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仁散

柏仁散

BAI R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7%
肺經 17%
膀胱經 9%
心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8%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仁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疏風解表的功效。

柏仁散以潤腸通便為主要功效,但部分患者在便祕的同時,可能伴隨有風寒外邪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引起的症狀,同時配合柏仁潤腸通便,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使患者能更快恢復健康。

柏仁散以柏子仁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 安神定志: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能養心安神、寧心定志,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
  • 潤腸通便:柏子仁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便祕,促進排便順暢,對於因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而導致的便祕尤為有效。

因此,柏仁散以柏子仁為君藥,可有效緩解因心腎不交、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怔忡、便祕等症狀。

柏仁散中加入白芨,主要考量其止血收斂之功效,用以輔助柏子仁潤腸通便之效。

白芨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功效。其收斂作用能有助於止瀉,減少腸道蠕動,與柏子仁的潤腸通便作用相輔相成,避免過於滑利而損傷腸胃。

此外,白芨還具有生肌斂瘡之功效,有助於修復腸道黏膜,改善便祕所引發的腸道損傷,進一步提升柏仁散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仁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囪開不合」,即嬰幼兒囟門遲遲未能閉合之證。中醫認為,囟門屬「腎所主」,與先天稟賦、骨髓充養密切相關。若腎氣不足、髓海空虛,或風邪外侵、氣血失和,可致囟門開解不合。此方以外敷法局部調治,通過藥物滲透以助囟門癒合。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防風(1兩半)

    • 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作用:防風為「風藥」,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此處用於外敷,取其「宣散風邪」之效,防止外風侵襲囟門,兼疏通局部氣血滯澀。風邪去則氣血運行通暢,助囟門周圍組織癒合。
  2. 柏子仁(1兩)

    • 藥性:甘平,歸心、腎、大腸經。
    • 作用:傳統以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但其外用另有「斂瘡生肌」之效。《本草備要》載其能「治瘡疥」,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促進皮膚與黏膜修復。此處可能取其滋養局部、助囟門組織收斂之能。
  3. 白及(1兩)

    • 藥性: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 作用:白及為斂瘡要藥,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其黏膩之性能促進創口癒合,外用可黏合組織裂隙,直接作用於囟門開解處,助其閉合。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祛風固表:防風疏散外風,防外邪干擾囟門癒合。
  • 滋養收斂:柏子仁與白及相配,一者滋養局部(柏子仁),一者黏合斂瘡(白及),共助組織修復。
  • 載藥賦形:以「乳和」(可能用人乳或動物乳)調敷,乳性潤澤,既能賦形,又可滋養囟門皮膚。

四、中醫理論推演

此方從「外治」著手,針對囟門不合可能涉及的風邪侵擾、局部氣血不榮或組織失固,通過祛風、滋養、收斂三法並行,促進囟門閉合。然須注意,古代醫籍未明言內服,提示此證或與局部因素(如外傷、風邪)相關,若屬先天腎虛髓弱,則需配合內服補益肝腎之劑。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半,柏子仁1兩,白及1兩。
上為末。
以乳和,敷囪上,每日1次。10日知,20日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柏仁散性味苦、澀,寒,有小毒。服用本方劑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同名稱方劑


柏仁散,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防風1兩半,柏子仁1兩,白及1兩。 主治:小兒囟開不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