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烏丸

五烏丸

WU W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5%
肺經 14%
心經 14%
膀胱經 7%
胃經 7%
膽經 4%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烏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五烏丸以補腎填精為目的,但寒邪阻滯亦可影響腎陽運化,導致腎虛加重。細辛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可解除寒邪阻滯,促進腎陽運化,使補腎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引藥入腎,助藥效發揮: 細辛性辛香,善於走竄,可引藥入腎,促進藥物直達病竈,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補腎填精效果。

總之,細辛在五烏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既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又能引藥入腎,增強補腎填精之效。

五烏丸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肝腎,烏髮黑鬚:何首烏性溫,味苦甘,歸肝、腎經。其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烏髮黑鬚的功效。五烏丸方劑旨在治療腎虛精虧、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鬚髮早白、腰膝痠軟等症狀,而何首烏的補肝腎、烏髮功效正好契合此目的。
  2.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五烏丸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枸杞子、桑椹、女貞子等,也具有補益肝腎、烏髮黑鬚的功效。何首烏與這些藥物共同使用,可以相互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烏丸方劑中包含烏藥,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烏藥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五烏丸方劑主治腎虛陽痿、腰膝冷痛、小便頻數等症,烏藥的溫腎壯陽之效,可改善腎陽虛弱,溫暖脾腎,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烏藥與其他藥物如熟地、山茱萸等相配伍,可以增強藥力,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烏藥可以促進熟地、山茱萸等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增強補腎益精、溫陽止痛的效果。

五烏丸方劑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 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五烏丸方劑旨在溫補腎陽,散寒止痛,而烏頭的溫陽散寒作用,能有效提升方劑溫補效果。

二、祛風除濕: 烏頭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狀。五烏丸方劑中,烏頭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的功效,改善痺痛症狀。

總而言之,五烏丸方劑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溫陽散寒和祛風除濕的功效,以達到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目的。

五烏丸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五烏丸方劑中,烏頭、附子、地黃等藥性寒涼,容易造成寒邪內侵,防風的加入可以起到解表散寒,防止寒邪外襲的作用,避免藥物寒涼之性損傷陽氣。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五烏丸方劑以烏頭、附子為君藥,其性峻烈,容易傷陰耗氣,而防風性溫和,可與烏頭、附子等藥物相配伍,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此外,防風還能引導藥力循行於經絡,使藥物更加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五烏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五烏丸中其他藥物的功效得以發揮,避免藥性過於偏激。
  2. 緩解毒性: 五烏丸方劑中包含多味藥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這些藥材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甘草的加入,不僅使五烏丸的藥性更為平和,也提高了藥方的安全性,使之更易於臨牀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烏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老人、婦人眼昏」,即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或風邪上擾所致之視力模糊、目暗不明。老年人多因肝腎精血衰少,目失濡養;婦人或因經產失血、氣血耗損,導致目竅失榮。本方以此為核心,結合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之效,標本兼顧。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補益肝腎,填精養血

    •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為治精血虧虛目昏要藥。
    • 小烏豆(黑豆):滋腎明目,配合首烏強化補虛之效。
  2. 溫通散寒,祛風止痛

    • 川烏、淮烏(炮製):辛熱大毒,炮後毒性減而保留溫經散寒、逐風濕之效,針對寒邪阻絡或風寒上攻目竅。
    • 細辛:散寒通竅,開郁滯之氣,助上行頭目以明目。
    • 烏藥:行氣散寒,助陽氣升發,疏通目絡。
  3. 祛風固表,調和藥性

    • 防風:祛風解表,防外風引動內邪,亦能升發清陽。
    • 粉草(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川烏、淮烏之烈性。
    • 五月雄(疑為「五月雄黃」簡寫,或指特定炮製法之雄黃):少量用之可燥濕祛痰、辟穢開竅,助清利頭目。(若非常用藥,或因地異名,需進一步考證)
  4. 特殊製法與輔助

    • 烏豆煮熟焙乾:增強滋補之性,減豆類滯氣之弊。
    • 米糊為丸:顧護脾胃,緩釋藥力。
    • 茶清送服:茶性清輕上浮,引藥上行頭目,兼清肝熱。

三、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烏」類藥(川烏、淮烏、何首烏、烏藥、烏豆)為核心,取其色黑入腎、溫補并行之特性。

  • 標證:以川烏、淮烏、細辛祛風寒、通經絡,解決寒濕濁邪上蒙清竅之病機。
  • 本證:以何首烏、烏豆滋養肝腎精血,從根本改善目失所養。
  • 佐使配伍:防風、甘草等調和内外,使補而不滯、散不傷正。

全方攻補兼施,針對「虛中夾邪」之眼昏,尤其適合年老體弱、陽氣不足、兼感外邪者。然須注意,方中川烏、淮烏毒性雖經炮製,臨證仍需嚴格辨證用量。

傳統服藥法


細辛1兩,何首烏1兩,烏藥1兩,川烏(炮),淮烏(炮),五月雄半兩,小烏豆半兩,防風半兩,粉草(炙)半兩。
以烏豆煮熟焙乾,入眾藥同為末,米糊為丸,如彈子大。
食後茶清嚼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散,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烏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一。 組成:細辛1兩,何首烏1兩,烏藥1兩,川烏(炮)半兩,淮烏(炮)半兩,五月雄半兩,小烏豆半兩,防風半兩,粉草(炙)半兩。 主治:老人、婦人眼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