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積湯

CHU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0%
肝經 17%
肺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2%
膽經 2%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除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積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對於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當歸能促進血行,消散瘀積,緩解疼痛。
  2. 補血益氣,滋養脾胃: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益心脾,改善氣血不足,增強脾胃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當歸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改善積滯所致的氣血虛弱,促進消化吸收,恢復脾胃功能。

除積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效。其所含的酶類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有助於解決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山楂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因食積而引起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和腫脹。此外,山楂還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脾胃運化,進一步消除積食。

因此,除積湯中加入山楂,可有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除積湯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能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2. 溫中散寒:神麴兼具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食積兼寒者,神麴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緩解因脾胃寒凝所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除積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破氣消積、行血化瘀的功效。它可以有效地消散積聚在體內的痰濕、瘀血等病邪,並促進其排出體外。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腹脹、便祕等症狀,三稜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活血止痛:三稜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如腹痛、胸痛、經痛等,三稜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除積湯中加入三稜,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除積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食、溫中止痛的功效。除積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症狀表現為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泛酸等。

砂仁能促進消化緩解腹脹消除食積,配合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共同發揮消食導滯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積滯的目的。

除積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導滯、驅蟲殺蟲之效。其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並清除積滯於胃腸的食積、痰濁等,故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檳榔有降逆止嘔作用,可治療胃氣上逆、嘔吐等症。對於因食積阻滯、胃腸功能紊亂導致的嘔吐,檳榔能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胃腸不適,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除積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利用其消積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食積、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除積湯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莪朮能有效地促進消化,清除積聚的食積,並化解瘀血,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活血止痛:莪朮對於血瘀所致的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除積湯常用於治療積滯腹痛,而莪朮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

總之,莪朮在除積湯中起到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除積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消積: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在除積湯中,陳皮能幫助理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導滯,改善積食所致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陳皮入肺經,能降氣止咳,並可降逆止嘔。對於積食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能起到緩解作用,幫助胃氣下降,促進消化吸收。

因此,在除積湯中加入陳皮,可以有效地增強理氣消積、和胃降逆的效果,促進食積的消解,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除積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瀉脾胃之熱,並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除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疏肝理氣: 枳實入肝經,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當積滯阻礙肝氣運行時,枳實可協助疏通氣機,使肝氣得以暢達,進而促進脾胃運化。

因此,除積湯中加入枳實,可發揮其行氣消積、疏肝理氣的功效,有效改善積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除積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泄肝膽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於脾胃,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此外,茵陳蒿還有利膽退黃之效,可以幫助肝臟排毒,改善黃疸症狀。因此,在除積湯中加入茵陳蒿,可以起到清熱利濕、解毒退黃、消積化滯的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除積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積化滯:大腹皮性寒,味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化解積滯。對於食積停滯、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 利水消腫:大腹皮同時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導致的腹部脹滿、水腫等症狀。

綜上所述,大腹皮在除積湯方中,起到消積化滯、利水消腫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積滯、水濕停滯導致的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除積湯 」

中藥方劑「 除積湯 」, 主要成分是:當歸、山楂、神麴、三稜、砂仁、檳榔、莪朮、陳皮、枳實、茵陳蒿、大腹皮。主治功效是:喝酒後,身體會出現黃腫、氣喘、咳嗽、小腹腫脹、膨滿、有積結,服用藥物後症狀沒有改善,用此方治療。

  • 當歸

性味甘、辛,歸脾、心、肝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山楂

性味酸、甘,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 神麴

性味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 三稜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 砂仁

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檳榔

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 莪朮

性味苦、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 陳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枳實

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 茵陳蒿

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大腹皮

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除積湯 」, 由當歸、山楂、神麴、三稜、砂仁、檳榔、莪朮、陳皮、枳實、茵陳蒿、大腹皮組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理氣行氣、活血化瘀、清熱利尿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喝酒後出現的黃腫、氣喘、咳嗽、小腹腫脹、膨滿、有積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山楂、神曲、三稜(醋炒)、砂仁、檳榔、莪朮(醋炒)、陳皮、枳實、酒軍、茵陳、腹皮(一本有樸消)。
麥芽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積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當歸、山楂、神曲、三棱(醋炒)、砂仁、檳榔、莪朮(醋炒)、陳皮、枳實、酒軍、茵陳、腹皮(一本有朴消)。 主治:酒傷黃腫,氣喘發咳,小腹腫滿、膨脹,有積結而服藥不效,攻下之後,用本方調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