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瘡藥中包含貫眾,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貫眾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具有驅蟲、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在洗瘡藥中,貫眾可消滅細菌、真菌等病原體,並抑制炎症,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其止癢功效有助於緩解瘡瘍帶來的瘙癢症狀。因此,貫眾成為洗瘡藥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洗瘡藥」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瘡瘍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二、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川芎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瘡瘍感染,防止病情加重。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能促進瘡瘍的癒合,還能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洗瘡藥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瘡瘍腫痛等症狀,茵陳蒿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抗菌消炎: 現代研究表明,茵陳蒿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這些成分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防止感染加重,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洗瘡藥中加入茵陳蒿,能有效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促進瘡瘍癒合,是治療瘡瘍腫痛的常用藥材。
「洗瘡藥」方劑中包含「地骨皮」的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瘡瘍感染,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幫助傷口癒合。
- 涼血止血: 地骨皮能夠涼血止血,對於瘡瘍引起的出血,能夠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地骨皮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共同發揮作用,可以有效治療瘡瘍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洗瘡藥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和止癢殺蟲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瘡瘍腫毒,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此外,荊芥還具有止癢殺蟲的作用,對於因蟲咬或濕疹引起的瘡瘍,可起到止癢消炎、殺菌止癢的作用。
因此,在洗瘡藥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殺菌止癢,促進瘡瘍的癒合。
「洗瘡藥」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消腫: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之效。瘡瘍多因外邪入侵、濕熱蘊結所致,獨活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清除瘡瘍周圍的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通絡: 獨活亦能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傷口修復。對於膿瘡、潰瘍等久不癒合的傷口,獨活可加速血液循環,帶走毒素,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達到更快治癒的效果。
洗瘡藥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解表及止癢消腫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止癢消腫之效。對於瘡瘍初起,外感風邪,症見局部紅腫熱痛、癢痛難忍者,防風能驅散外邪,消退腫痛,止癢止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防風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進一步促進瘡瘍的痊癒。
洗瘡藥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炎症的功效。瘡瘍常伴有紅腫熱痛,甘草能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瘡瘍消退。
- 調和藥性,減輕毒性: 甘草性平和,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洗瘡藥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洗瘡藥中加入當歸,看似與傳統觀點有所衝突,實則暗藏玄機。當歸,性溫味甘,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之效。其加入洗瘡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洗瘡藥通常用於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瘡瘍,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清除傷口周圍積聚的瘀血,為創面癒合創造良好的環境。
- 生肌止痛,緩解疼痛: 當歸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癒合,同時其止痛作用能緩解傷口疼痛,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因此,洗瘡藥中加入當歸,並非傳統觀念中的單純止血消炎,而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多重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洗瘡藥」方劑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的主治為「諸般惡瘡」,意指適用於多種頑固、難癒或嚴重的皮膚瘡瘍病症。古代所謂「惡瘡」範圍廣泛,可能包含化膿性感染(如癰、疽)、潰瘍、濕疹、蟲蛇咬傷後潰爛等皮膚病變。此方以「外洗」法使用,通過清潔瘡面、解毒祛邪、活血生肌等機制達到治療目的,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框架。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解毒殺蟲,清熱燥濕
- 貫眾:清熱解毒、殺蟲,針對瘡瘍之熱毒或寄生蟲感染。
- 茵陳:清利濕熱,助化解瘡瘍周圍的濕毒蘊結。
- 地扁蓄(萹蓄):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可滲濕消腫。
作用:此三藥協同清除瘡面濕熱毒邪,減少分泌物,為後續修復創造條件。
2. 祛風止癢,透邪外出
- 荊芥、防風:祛風解表,宣散皮膚肌表之邪氣,緩解瘡瘍周圍的瘙癢、腫脹。
- 獨活:祛風濕、止痛,尤善下行,對下肢瘡瘍尤宜。
作用:風邪常夾濕熱侵襲肌膚,此類藥物能疏散外邪,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3. 活血化瘀,生肌止痛
- 當歸、川芎:活血養血,促進瘡面血液循環,加速腐肉代謝與新肌生長。
- 地骨皮:涼血退虛熱,防止瘡瘍因血熱而加重。
作用:瘡瘍久不癒多因氣血瘀滯,活血藥可破瘀生新,配合清熱藥避免活血助熱。
4. 調和藥性,緩急和中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他藥峻烈之性,兼能清熱解毒。
煎洗外治原理
此方通過水煎外洗,使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
- 物理清潔:藥液沖洗可清除瘡面膿痂、壞死組織。
- 藥效滲透:藥物有效成分(如揮發油、生物鹼)透過皮膚吸收,發揮殺菌、消炎、收斂作用。
- 氣血調節: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綜論
「洗瘡藥」的配伍體現中醫外治法的**「清熱解毒為主,輔以祛風活血」**思路,針對「惡瘡」病機中的濕熱毒蘊、風邪襲表、氣血瘀滯等關鍵環節。其組成兼顧治標(消炎止癢)與治本(促進癒合),符合「標本兼治」的法則。現代可推論其對慢性皮膚潰瘍、濕疹繼發感染等有一定輔助療效,然具體應用仍需結合辨證。
傳統服藥法
貫眾、川芎、茵陳、地骨皮、荊芥、獨活、防風、地扁蓄、甘草百2錢,當歸3錢。
上(口父)咀。水3碗,煎3沸,去滓,通手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瘡藥,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組成:貫眾2錢,川芎2錢,茵陳2錢,地骨皮2錢,荊芥2錢,獨活2錢,防風2錢,地扁蓄2錢,甘草2錢,當歸3錢。 主治:諸般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