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散

清解散

QI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4%
脾經 16%
肝經 8%
膀胱經 5%
心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作用。清解散方劑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功能,使藥效更為平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與黃芩、梔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與薄荷、菊花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疏風散熱的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清解散方劑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清解散方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功效。清解散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而桔梗可宣散肺氣,利咽喉,使痰濁排出,有助於緩解咽喉疼痛和聲音嘶啞。
  2. 助藥力達下焦:桔梗具有升提藥力、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直達下焦,發揮其治療作用。清解散方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主要作用於上焦,而桔梗可以將這些藥物引導至咽喉部位,增強其療效。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瀉火解毒,消腫散結。清解散方劑主治溫病初起,熱毒壅盛,症見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連翹在此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以減輕患者的熱毒症狀。
  2. 疏散風熱: 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鼻塞、流涕等。清解散方劑中包含連翹,也能起到疏散風熱的作用,幫助患者清除體內風熱之邪,以促進疾病的痊癒。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其能清肺熱,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2. 疏散風熱: 牛蒡子能疏散外感風熱,使邪氣從汗孔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此外,其還可宣肺利咽,改善因風熱引起的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清解散方劑中加入牛蒡子,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相關病症。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橘紅,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止咳: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其揮髮油成分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緩解肺氣鬱滯所致的咳嗽、喘息。

2. 理氣消積: 橘紅亦能理氣消積,有助於化解痰液黏稠,促進其排出。對於痰多、胸悶、咳嗽等症狀,能起到協同作用,提高清解散方劑的療效。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功效。清解散方劑多用於治療食積、積滯、脘腹脹痛等症,山楂有助於消解積滯,緩解脹痛。
  2.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清解散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山楂在清解散方劑中起到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食積、積滯、脘腹脹痛等症狀。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清解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而前胡正好可以幫助宣通肺氣,散寒止咳,緩解這些症狀。
  2. 利氣消痰: 前胡還具有利氣消痰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肺部的痰液,改善呼吸道阻塞。清解散方劑中往往還包含一些其他具有化痰止咳作用的藥材,與前胡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表,化痰止咳。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清解散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濕熱痢疾等,而天花粉能有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同時具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清解散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利水藥物,如茯苓、澤瀉等,共同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治療目的。

清解散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作用,能疏肝理氣,促進消化,對於食積脹滿、胸脅脹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2. 降逆止嘔: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清解散方劑以枳殼行氣消積,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食積化熱、脘腹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清解散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清解散方劑常用於治療寒濕阻滯所致的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而生薑的溫散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散寒解表、疏風通竅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常含有寒涼藥物,如薄荷、菊花等,而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生薑還能起到和解藥性、防止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清解散」主治「痘後不能遠視」,此屬中醫眼科範疇,指痘瘡(天花或水痘類疾病)發作後,患者出現視力減退、無法清晰視遠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痘毒餘熱未清或風邪滯留肌表,可能上攻目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目失所養;亦有「風邪束表,玄府閉塞」之說,認為皮毛與目竅相通,表氣不暢可影響視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作用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驅除表邪,透達鬱熱。《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
    • 荊芥:辛散風邪,輕揚透表,兼能清利頭目。《本草綱目》指其「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辟穢,兼能「解諸鬱」(《珍珠囊》)。炒用緩其燥性,兼顧脾胃。
    • 甘草:調和諸藥,緩麻黃之峻,佐制辛溫過散。
    • 生薑、蔥白:助麻黃、荊芥辛溫透表,兼通陽氣。
  2. 組方邏輯推演

    • 從表論治:方中麻黃、荊芥、生薑、蔥白均屬解表藥,意在通過發汗使「鬱熱隨汗而泄」。痘後餘毒或風邪困於肌表,導致「玄府不通」,影響目竅氣血,解表可間接疏通目絡。
    • 濕熱鬱滯:蒼朮燥濕,針對痘後可能存在的濕濁內蘊;濕熱鬱久可上蒙清竅,燥濕有助明目。
    • 汗法與目疾:古代有「開鬼門,潔淨府」之思維,汗法不僅解表,亦能宣通上焦氣機,使目絡得暢。《素問·繆刺論》提及「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揭示表裡經絡相通之理。
  3.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痘後不能遠視」,然其組方核心為「解表透邪、宣通鬱滯」,理論上對以下情況或具潛在作用:

    • 外感風邪初起兼輕微頭目不清者。
    • 濕邪困表,症見頭重、目昏、身倦者。

(三)總結
「清解散」以解表藥為主軸,結合燥濕、和中之品,體現「表裡同治」的思路。其治目疾之理,非直接滋補肝腎或清肝明目,而是通過解除表邪、宣通氣機,間接恢復目竅功能,符合中醫「治病求本」與「整體調節」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蒼朮2兩(炒),荊芥2兩,甘草1兩,麻黃1兩半。
上(口父)咀。每服1兩,以水2鐘,加生薑3片,蔥白1莖,同煎7分,去滓,溫熱服。以被蓋覆,汗出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適合於痘後不能遠視的患者使用。但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因此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近視麻疹遠視感冒

相同名稱方劑


清解散, 出處:《準繩·傷寒》卷二。 組成:蒼朮2兩(炒),荊芥2兩,甘草1兩,麻黃1兩半。 主治:一切感冒。

清解散,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谷精草1兩,石決明(煅)8錢,白菊花(去蒂,酒洗)7錢,綠豆殼6錢。 主治:痘後不能遠視。

清解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 清解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組成:甘草、桔梗、連翹、牛蒡子、橘紅、山楂、前胡、天花粉、枳殼、生薑。主治:清解痘毒。 。 主治:清解痘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