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粉

三黃粉

SAN HUANG FE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3%
肺經 11%
腎經 7%
大腸經 4%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粉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抗菌消炎:雄黃具有殺菌、抗炎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的生長,可有效控制皮膚感染和炎症。

2. 解毒止癢:雄黃性溫,有解毒止癢的作用,可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疥癬等症。

三黃粉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黃芩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與雄黃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

三黃粉為清熱解毒之良方,其組成包括黃連、黃芩與黃柏三味黃色藥材,以及硫磺。硫磺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取其特殊的性質以增強療效。根據中醫理論,硫磺性溫味酸,能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殺蟲解毒之效。在三黃粉中加入少量硫磺,旨在調和三黃之寒涼特性,防止過度寒涼損傷陽氣,同時利用其解毒殺蟲之力,以達至清熱而不傷正、解毒而無遺患的目的。此外,硫磺尚可助藥力深入腠理,促進藥物吸收,使整個方劑作用更加全面。然而,由於硫磺具一定毒性,使用時應嚴格控制劑量,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總體而言,硫磺在三黃粉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配伍原則中的「寒熱並用」與「攻補兼施」之妙。

三黃粉的組成中,包含雌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雌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三黃粉中黃芩、黃連、黃柏皆為清熱解毒之品,加入雌黃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蘊結等病症。
  2. 抑制病毒: 雌黃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繁殖,輔助治療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雌黃毒性較大,應慎用。現代醫學認爲,雌黃的應用存在一定風險,應避免長期服用或大量使用。

三黃粉為一常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其基本組成為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材,而有時根據不同配方需求,會加入其他輔助藥材如白附子。白附子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祛風痰、止痠痛之效。在三黃粉中加入白附子,可以增強藥物通行十二經的能力,使藥效更加全面地發揮作用。此外,由於三黃粉本身藥性偏寒涼,適量添加溫性的白附子還能調和整體藥性,避免過度寒涼對脾胃造成傷害。因此,白附子在三黃粉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治療風痰阻滯的效果,還可確保方劑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適應範圍。

三黃粉的組成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密陀僧,即氧化鋅,為無機化合物,具備抗菌、收斂、消炎等藥理作用。三黃粉以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材為主,清熱瀉火,瀉下通便。但若患者燥熱傷津,或濕熱阻滯,則單用三黃可能效果不佳。加入密陀僧,可增強三黃粉的清熱燥濕之力,並緩解皮膚瘙癢,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三黃粉為中醫常用之清熱解毒方劑,主要由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組成,用於治療因火熱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然而,在某些特定配方中會加入白芨(簡體寫作“白芨”,繁體為“白笈”),其目的在於增強方劑的療效並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白芨性涼味甘苦,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愈瘡的功效,可保護胃黏膜,減輕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在三黃粉中加入白芨,一方面可以緩和大黃等藥物的峻烈性質,使其更易被人體接受;另一方面,對於伴有胃腸道出血或潰瘍的患者而言,白芨的加入更有助於症狀的改善與康復。總體而言,白芨的應用使三黃粉成為一個更加全面且溫和的清熱解毒良方。

三黃粉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治療昏迷、神志不清、中風等症狀。三黃粉用於治療濕熱內阻、暑熱傷津等病症,麝香的加入有助於開通經絡,促進藥效的發揮。
  2. 提升藥效: 麝香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增強藥效,使三黃粉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等功效更加顯著。

三黃粉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黃連、黃芩、黃柏三味藥材,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有良好的療效。

二、消腫止痛: 冰片亦有消腫止痛之功,可迅速減輕炎症引起的腫脹疼痛,配合三黃藥材,能更好地控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三黃粉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組成為大黃、黃連與黃芩,用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然而,在某些特定配方中會加入少量硃砂,主要是取其鎮心安神之效。硃砂,在中醫藥材中又名丹砂或辰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清心火、安神定驚的作用。因其色澤鮮紅,象徵著火的元素,故古人認為它能對應心臟,調理心神。在臨床應用上,硃砂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驚癡狂躁等症狀。需要注意的是,硃砂含有汞成分,長時間或大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且不宜久服。在三黃粉中添加硃砂,旨在增強其清熱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內盛而伴有心神不寧的患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黃粉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白癜風、圓形脫髮(油風)、面部色素沉着」**,屬外用方劑,針對皮膚毛髮病證,其應用方式依病症而異:

  1. 白癜風:以茄蒂或茄皮蘸藥外擦,藉其走竄之性深入肌膚,促進氣血暢行以消白斑。
  2. 圓形脫髮:以生薑蘸藥外用,生薑辛溫散寒、活血通絡,佐藥力透達毛竅,激發生髮之效。
  3. 面部色素沉着:以牛奶或蜂蜜調敷,取其潤澤之性緩和藥性,避免刺激,同時美白淡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三黃」(雄黃、硫黃、雌黃)為主軸,配合礦物藥與芳香開竅之品,共奏**「和營血、生毛髮、消斑痣」**之效,其配伍思路如下:

1. 主藥組:燥濕殺蟲,攻毒祛風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祛痰,殺蟲解毒,善治皮膚疥癬、白癜風。
  • 硫黃(酸溫,有毒):補火助陽,殺蟲止癢,外用可改善疥瘡、脫髮。
  • 雌黃(辛平,有毒):與雄黃協同,加強祛風殺蟲之力,古方多用於皮膚頑疾。
    → 三黃合用,直擊皮膚風毒濕滯之病機,尤適於白癜風(風邪搏於肌膚)與脫髮(濕熱上壅)。

2. 輔藥組:潤膚生肌,活血通絡

  • 白附子(辛甘熱):祛風痰、逐寒濕,引藥上行頭面,助消斑生髮。
  • 白及(苦甘澀):斂瘡生肌,潤澤肌膚,緩解礦物藥燥烈之性。
  • 密陀僧(鹹辛平):收濕斂瘡,外用可減輕色素沉着,古方用於面皯(黑斑)。
    → 此組調和主藥峻性,兼顧修復皮膚與毛囊。

3. 佐使藥:開竅透皮,引藥達病所

  • 麝香、冰片:辛香走竄,穿透力強,既能助藥滲透肌膚,又可宣通毛竅,促進毛髮再生。
  • 朱砂(甘微寒):鎮心安神,外用解毒防腐,輔助清熱消斑。
    → 芳香藥引導諸藥,強化局部作用,尤適於色素沉澱與脫髮之頑固問題。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白癜風:風邪鬱於腠理,氣血失和。方中三黃攻毒祛風,麝香、冰片開泄鬱滯,密陀僧調節色素,共奏「通絡消斑」之效。
  2. 圓形脫髮:血虛風燥或氣滯血瘀。生薑辛溫活血,配合硫黃溫通毛竅,白及潤養,促毛髮再生。
  3. 面部色素沉着:風熱鬱結或血滯成斑。牛奶/蜂蜜調敷緩燥性,密陀僧、朱砂淡化色斑,雄黃散結消黯。

四、配伍特點

  • 礦物與有機藥並用:雄黃、硫黃攻邪為主,白及、麝香調和為輔,剛柔相濟。
  • 內病外治:透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病灶,避免內服毒性風險。
  • 因地製宜:針對不同病症調整溶媒(茄蒂、生薑、牛奶),體現「辨證外用」思想。

總結

三黃粉以「祛風毒、通血絡、潤皮毛」為核心,結合礦物藥的峻烈與芳香藥的透達,對皮膚毛髮疾病展現多層次調控,反映中醫外治「以毒攻毒、以外治內」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硫黃2錢,雌黃5分,白附子5錢,密陀僧2錢,白及3錢,麝香3分,冰片3分,朱砂2錢。
和營血,生毛髮,消斑痣。
治療白癜風,用茄蒂或茄皮蘸藥外用;圓形脫發,用生薑蘸藥外用;面部色素沈著,用牛奶或蜂蜜水調藥外用。
肉芽潰瘍皰面及汞過敏者禁用;慎勿入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黃粉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痔瘡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粉,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雄黃2錢,硫黃2錢,雌黃5分,白附子5錢,密陀僧2錢,白及3錢,麝香3分,冰片3分,朱砂2錢。 主治:和營血,生毛發,消斑痣。主治:白癜風,圓形脫發,面部色素沉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