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芎朮湯

XIONG ZHU TANG

出處典籍: 《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3%
肺經 13%
心包經 9%
肝經 9%
膽經 9%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痲風 [漢生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頭痛怕冷頭重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芎朮湯,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川芎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朮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芎朮湯,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川芎半兩,白朮半兩,附子(生,去皮尖)半兩,甘草、桂心1分。 主治:暖肌,補中,益精氣。主治:著濕,頭重眩暈,苦極不知食味。

芎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川芎、蒼朮(米泔浸,去粗皮,切,焙)、麻黃(去根節)、芍藥、甘草(炙,銼)、白芷、石膏、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首風,頭面多汗,惡風頭痛。

芎朮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川芎6分,白朮3分,人參3分,當歸(酒洗)3分,茯苓3分,升麻6分,黃耆6分,陳皮4分,甘草(炙)3分,中桂1分。 主治:痘3日後,頂平,捫摸不礙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白雌雞湯

相似度 85%

參朮飲

相似度 75%

安胎白朮散

相似度 75%

小芎辛湯

相似度 75%

撫芎湯

相似度 75%

穹朮除眩湯

相似度 75%

寬脾散

相似度 75%

奇效芎朮湯

相似度 66%

倍朮二陳湯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