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芎湯

撫芎湯

FU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三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撫芎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撫芎湯常用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昇陽舉陷: 川芎具有昇陽舉陷之效,可改善因氣虛下陷導致的頭昏、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撫芎湯中加入川芎,可增強藥效,使患者氣血調和,症狀得以改善。

撫芎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脾胃: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以川芎為主藥,辛溫通經活血,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脾氣。白朮的加入,可補脾益氣,使脾胃健運,有助於川芎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通經活血止痛之效。

二、協調藥性,避免燥烈傷陰: 川芎性溫,易於燥烈,若單獨使用,容易傷陰耗氣。白朮性溫和,可與川芎相配,起到協調藥性、緩解燥烈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撫芎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咳: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寬中、散寒止咳之效。撫芎湯以治風寒咳嗽為主,橘紅可協助疏散肺氣,宣肺止咳,改善咳痰不爽之症。
  2. 行氣化痰:橘紅與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配伍,可協同行氣化痰,促進痰液排出。對於因寒邪阻滯肺氣,痰液粘稠難以咳出的患者,橘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撫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撫芎湯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如川芎、當歸等,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與撫芎湯中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撫芎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流關節」所致之肢體困重疼痛(如臂疼手重、不可俯仰),伴隨痰濕上逆之證(頭眩、痰逆惡心)及衛表不固(自汗)。其病機核心為「脾虛濕盛,痰濁阻絡」:

  • 濕困經絡→氣血痹阻,見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 痰濕上蒙→清陽不升,故頭眩、惡心;濕濁壅滯,胃氣不降,則痰逆。
  • 脾虛衛弱→濕鬱肌表,腠理不密,發為自汗。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撫芎(川芎)1兩

    • 為君藥,辛溫行氣活血,善「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本草綱目》載其「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能祛絡中濕濁、通痹止痛,針對關節濕滯與頭眩。
  2. 白朮1兩

    • 為臣藥,甘苦溫,健脾燥濕、固表止汗。既補脾以絕濕痰之源,又助衛氣實腠理,改善自汗;與川芎相配,一運一燥,分消濕邪。
  3. 橘紅1兩

    • 為佐藥,苦辛溫,理氣化痰、和胃降逆。針對痰濁中阻之惡心、頭眩,助川芎宣通氣機,且醒脾化濕。
  4. 甘草(炙)半兩

    • 為使藥,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增強健脾之力,緩川芎之辛散。
  5. 生薑7片(煎服時加入)

    • 辛溫發散,外散表濕,內溫胃止嘔,助橘紅降逆,兼制白朮之壅滯。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川芎、橘紅理氣化痰、通絡治標;白朮、甘草健脾固本。
  • 氣血同調:川芎活血行氣,橘紅理氣化痰,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絡通。
  • 升降並施:川芎升清陽,橘紅降濁陰,恢復中焦樞機,痰濕自消。

總結
此方透過健脾燥濕、化痰通絡,解決「濕濁流注關節」與「痰氣上逆」之病理鏈,體現了「治濕先理氣,氣行濕自化」的傳統思路,適用於脾虛濕盛型關節痹證兼痰濕上擾者。

傳統服藥法


撫芎1兩,白朮1兩,橘紅1兩,甘草(炙)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生薑7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嘔吐身體容易出汗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撫芎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撫芎1兩,白朮1兩,橘紅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濕流關節,臂疼手重,不可俯仰,或自汗,頭眩,痰逆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