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丸

DI GU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脾經 13%
大腸經 12%
肺經 11%
胃經 9%
膽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5%
腎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小腸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地骨皮丸以地骨皮為主要成分,乃因地骨皮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方劑中以地骨皮為主,針對熱證病症,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地骨皮還能滋陰潤燥,對於陰虛發熱、口乾舌燥、盜汗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地骨皮丸以地骨皮為主要成分,能有效針對熱證病症,達到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目的。

地骨皮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輔助地骨皮清熱涼血、退虛熱之功效。

地骨皮擅長清熱涼血,但對濕熱較為乏力,龍膽草苦寒,善於清熱燥濕,能加強地骨皮的清熱功效,並兼具瀉火解毒之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清熱涼血、退虛熱的效果。此外,龍膽草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地骨皮藥效的發揮。

地骨皮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地骨皮善於清肺熱,而黃芩則能清熱瀉火,並兼具涼血解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之功效。
  2. 抑菌消炎: 黃芩具有抑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地骨皮丸主要針對熱證所致的炎症,加入黃芩可增強其消炎效果,促進病症恢復。

地骨皮丸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地骨皮丸以清熱涼血為主,但部分患者伴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症狀,配合地骨皮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
  2. 行氣導滯,助藥力達病所: 枳殼能行氣導滯,使藥物更好地運行至病竈,提高療效。地骨皮丸中其他藥物如地骨皮、生地黃等,大多性寒滑,容易停滯於腸胃,枳殼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運行,加速其到達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

地骨皮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地骨皮性寒,善清熱瀉火,但單用恐傷脾胃。木香性溫,味苦辛,可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與地骨皮相配,既能協調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又能促進藥力下行,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緩解藥物副作用: 地骨皮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陰虛火旺等症,而木香則可緩解藥物可能造成的胃寒、腹痛等副作用,使藥物療效更為穩定,副作用更小。

地骨皮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善於清熱涼血,赤芍亦有清熱涼血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功,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等。
  2. 活血化瘀: 赤芍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與地骨皮的清熱涼血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地骨皮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地骨皮丸主治陰虛發熱、燥咳、盜汗等症狀,而豬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協助地骨皮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改善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2. 健脾益腎: 豬苓亦具健脾益腎之效,與地骨皮共同作用,可補益脾腎之氣,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提升機體抵抗力,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地骨皮丸中加入豬苓,不僅能增強利水滲濕功效,同時也能健脾益腎,使藥效更全面,更符合整體治療理念。

地骨皮丸方劑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與地骨皮、生地黃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皮膚病等。
  2. 滋陰潤燥,和中開胃: 文蛤具有滋陰潤燥、和中開胃的作用,可緩解地骨皮等藥材可能帶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有利於整體藥效的協調。

總而言之,文蛤在「地骨皮丸」方劑中起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以及滋陰潤燥、和中開胃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地骨皮丸中加入紫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地骨皮性寒,善清熱降火,但較燥烈,易傷陰。紫參性溫,味甘苦,入脾、肺經,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與地骨皮寒涼之性相配,可緩解地骨皮的燥性,避免傷陰,並增強其清熱潤燥之效。
  2. 協同增效,溫和補益: 紫參可補氣養血,與地骨皮清熱瀉火相輔相成,可增強地骨皮清熱降火的功效,同時亦可避免單用地骨皮過寒傷正。

地骨皮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地骨皮性寒,善於清熱降火,但其功效偏於滋陰養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足以完全消除體內熱邪。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可與地骨皮相輔相成,加強清熱瀉火的效果,更有效地消除體內熱邪,改善症狀。
  2. 通泄濕熱: 地骨皮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體內餘熱未清,伴有濕熱內蘊的情況。大黃的通便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積熱濕邪,促進濕熱的消散,進一步緩解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地骨皮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是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配合地骨皮清熱涼血,共同達到治療熱病傷津、口渴便祕的效果。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效。在方劑中,它能緩解地骨皮清熱涼血後可能造成的津液不足、腸道燥結等情況,使藥效更趨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同時,鬱李仁也能幫助地骨皮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佳化。

主治功效


地骨皮丸,中藥方劑,組成為地骨皮、龍膽草、黃芩、枳殼、木香、赤芍、豬苓、文蛤、紫參、大黃、鬱李仁。主治功效為兒童消化不正常,時而腹瀉時而祕結,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沒有食慾。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鬱李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

地骨皮丸通過各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理氣化瘀的功效,從而改善兒童消化不正常、腹瀉便祕交替、面色發黃、身體消瘦、食慾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上為細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食後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咳嗽肋間神經疼痛口臭身體消瘦食慾不振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地骨皮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 組成: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主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乾發渴,小便多。

地骨皮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地骨皮1分,龍膽1分,黃芩(去黑心)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木香1分,赤芍藥1分,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研)1分,紫參(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鬱李仁(炒,研)1兩1分。 主治: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地骨皮3分,柴胡1兩(去苗),子芩1兩,生乾地黃1兩,麻黃根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牡蠣粉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壅滯,或時煩熱,頻多汗出。

地骨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地骨皮1兩半,白槟榔(煨,銼)1兩半,桔梗(炒)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茯神(去木)1兩,百合1兩,訶黎勒(煨,取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熟乾地黃(焙)2兩,赤芍藥2兩。 主治:虛勞咳嗽喘滿,食少脅痛,時發寒熱。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地骨皮半兩,龍膽2分(去蘆頭),子芩2分,紫參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木香1分,豬苓1分(去黑皮),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海蛤1分(細研)。 主治:因奶熱所致小兒脊疳,漸漸黃瘦,以手指擊之,背如鼓響,脊骨高。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一。 組成: 地骨皮丸(《聖惠》卷四十一。)出處:《聖惠》卷四十一。組成:地骨皮5兩,生乾地黃5兩,牛膝3兩(去苗),覆盆子3兩,黃耆3兩(銼),五味子3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别研如膏),菟絲子4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蒺藜子4兩(微炒去刺)。主治:益氣血,烏髭鬓,堅牙齒,益筋力。 。 主治:益氣血,烏髭鬢,堅牙齒,益筋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