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丸

DI GU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大腸經 16%
小腸經 13%
膽經 9%
胃經 7%
心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肺經 3%
膀胱經 0%
腎經 0%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地骨皮丸,中藥方劑,組成為地骨皮、龍膽草、黃芩、枳殼、木香、赤芍、豬苓、文蛤、紫參、大黃、鬱李仁。主治功效為兒童消化不正常,時而腹瀉時而祕結,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沒有食慾。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鬱李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

地骨皮丸通過各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理氣化瘀的功效,從而改善兒童消化不正常、腹瀉便祕交替、面色發黃、身體消瘦、食慾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上為細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食後噙化。

方劑組成解釋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龍膽草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消脹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豬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文蛤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紫參具有養血滋陰、涼血止血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鬱李仁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咳嗽肋間神經疼痛口臭身體消瘦食慾不振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地骨皮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 組成: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主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乾發渴,小便多。

地骨皮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地骨皮1分,龍膽1分,黃芩(去黑心)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木香1分,赤芍藥1分,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研)1分,紫參(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鬱李仁(炒,研)1兩1分。 主治: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地骨皮3分,柴胡1兩(去苗),子芩1兩,生乾地黃1兩,麻黃根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牡蠣粉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壅滯,或時煩熱,頻多汗出。

地骨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地骨皮1兩半,白槟榔(煨,銼)1兩半,桔梗(炒)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茯神(去木)1兩,百合1兩,訶黎勒(煨,取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熟乾地黃(焙)2兩,赤芍藥2兩。 主治:虛勞咳嗽喘滿,食少脅痛,時發寒熱。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地骨皮半兩,龍膽2分(去蘆頭),子芩2分,紫參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木香1分,豬苓1分(去黑皮),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海蛤1分(細研)。 主治:因奶熱所致小兒脊疳,漸漸黃瘦,以手指擊之,背如鼓響,脊骨高。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一。 組成: 地骨皮丸(《聖惠》卷四十一。)出處:《聖惠》卷四十一。組成:地骨皮5兩,生乾地黃5兩,牛膝3兩(去苗),覆盆子3兩,黃耆3兩(銼),五味子3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别研如膏),菟絲子4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蒺藜子4兩(微炒去刺)。主治:益氣血,烏髭鬓,堅牙齒,益筋力。 。 主治:益氣血,烏髭鬢,堅牙齒,益筋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