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龍膽性苦、寒。主治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用於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濕熱黃疽、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豬苓性甘淡、平。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文蛤性鹹,平《別錄》:"味鹹,平,無毒"《本經逢原》:"鹹,平,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癧,痰核,崩漏,痔瘻。《本經》:"主惡瘡蝕,五痔。"《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紫參性平,味苦,辛。主要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用於急慢性肝炎、脘脅脹痛、濕熱帶下、乳腺炎、疔腫。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性辛、苦甘、平、無毒。主治潤燥滑腸、下氣、利水。 用於津枯腸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地骨皮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 組成: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主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乾發渴,小便多。
地骨皮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地骨皮1分,龍膽1分,黃芩(去黑心)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木香1分,赤芍藥1分,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研)1分,紫參(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郁李仁(炒,研)1兩1分。 主治: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地骨皮3分,柴胡1兩(去苗),子芩1兩,生乾地黃1兩,麻黃根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牡蠣粉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壅滯,或時煩熱,頻多汗出。
地骨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地骨皮1兩半,白槟榔(煨,銼)1兩半,桔梗(炒)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茯神(去木)1兩,百合1兩,訶黎勒(煨,取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熟乾地黃(焙)2兩,赤芍藥2兩。 主治:虛勞咳嗽喘滿,食少脅痛,時發寒熱。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地骨皮半兩,龍膽2分(去蘆頭),子芩2分,紫參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木香1分,豬苓1分(去黑皮),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海蛤1分(細研)。 主治:因奶熱所致小兒脊疳,漸漸黃瘦,以手指擊之,背如鼓響,脊骨高。
地骨皮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一。 組成: 地骨皮丸(《聖惠》卷四十一。)出處:《聖惠》卷四十一。組成:地骨皮5兩,生乾地黃5兩,牛膝3兩(去苗),覆盆子3兩,黃耆3兩(銼),五味子3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别研如膏),菟絲子4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蒺藜子4兩(微炒去刺)。主治:益氣血,烏髭鬓,堅牙齒,益筋力。 。 主治:益氣血,烏髭鬢,堅牙齒,益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