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歸藏湯

JIA YI GUI C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心經 22%
脾經 13%
肺經 8%
胃經 5%
心包經 4%
腎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珍珠,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

珍珠味甘鹹,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功效。其中,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鎮心安神則能平息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等症狀;而平肝潛陽則能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因此,在甲乙歸藏湯中加入珍珠,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甲乙歸藏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降火: 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清心火、降腎火之效。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以及腎火旺盛導致的牙痛、耳鳴等症狀,龍齒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 鎮驚安神: 龍齒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甲乙歸藏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狀,龍齒的加入可以增強其安神鎮驚的效果。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食慾不振等症狀。甲乙歸藏湯主要針對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氣血失調的病症,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有助於調節氣機升降,使肝氣疏泄,脾胃和暢,氣血流通。

二、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甲乙歸藏湯中包含多種藥物,如柴胡、黃芩、半夏等,這些藥物相互配合,協同作用,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柴胡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以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黃芩搭配,可清熱解毒,與半夏搭配,可降逆止嘔。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甲乙歸藏湯主治外感風熱、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緩解頭部不適,促進體內風熱之氣外散。
  2.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薄荷芳香走竄,能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甲乙歸藏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薄荷的加入可使藥效更顯著,幫助患者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甲乙歸藏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甲乙歸藏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虛火旺,出現發熱、口渴、盜汗、心煩、心悸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清熱,緩解患者的熱證。

2. 潤燥生津: 生地黃能潤燥生津,使津液充足,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甲乙歸藏湯中,生地黃與其他清熱藥物配合,能更好地滋陰潤燥,恢復患者的津液平衡。

甲乙歸藏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氣養血、調和脾胃。當歸作為這個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當歸是傳統中醫中非常著名的補血藥,能有效促進血液生成,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其次,當歸具有調和的特性,能調理其他藥材的性質,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協同和均衡。此外,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暢所引起的痛症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其悠久的使用歷史和臨牀實踐的證據,使得當歸在甲乙歸藏湯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將當歸納入此方劑中,旨在加強整體的補血和調理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肝鬱氣滯,疏肝理氣: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柔肝養血,緩解肝鬱氣滯的作用。甲乙歸藏湯主治肝鬱氣滯、脾胃不和等證,白芍能疏肝理氣,使肝氣條達,脾胃和暢。
  2. 調和營血,養血柔肝:白芍能養血柔肝,調和營血,減少肝鬱氣滯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甲乙歸藏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養血柔肝功效的中藥,如當歸、川芎等,共同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甘,性微寒,入心、肝經。其藥效以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為主。甲乙歸藏湯主要針對心血管疾病,而丹參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血瘀,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
  2. 清熱涼血:丹參亦具有清熱涼血之效,能有效降低血壓,緩解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發熱、煩躁等症狀。甲乙歸藏湯中加入丹參,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涼血,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丹參在甲乙歸藏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甲乙歸藏湯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柏子仁性平味甘,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甲乙歸藏湯主治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導致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柏子仁可協助安神定志,改善心腎功能。
  2. 滋陰潤燥: 柏子仁富含油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因心腎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甲乙歸藏湯中加入柏子仁,可增強其滋陰潤燥之效,使心腎陰虛得到滋補,恢復正常功能。

甲乙歸藏湯是一種在中醫中用於治療的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沉香,是因為沉香具有獨特的藥性和多重功效。沉香之所以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止痛、和胃安神的特性。這樣的效果可以幫助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特別是在身體因為氣滯而引起的不適症狀方面,沉香能夠有效緩解。

此外,沉香還具有溫補的特性,能夠提升人體的陽氣,對於體質虛寒者尤其有益。對於甲乙歸藏湯這種需要調和陰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方劑來說,沉香不僅是有效成分,更能與其他藥材形成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從而使患者在調理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全面的改善,達到治療的目的。總體而言,沉香的加入使得該方劑更加圓融調和,適應性多樣,具療效更強的特點。

甲乙歸藏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其甘味可緩解方中其他藥材的苦寒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寒涼過度而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 大棗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增強整體療效。同時,其安神作用可以輔助方中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甲乙歸藏湯中包含夜交藤,主要原因在於其寧心安神、解鬱除煩的功效。夜交藤性甘平,入心經,可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煩意亂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酸棗仁、茯苓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安神定志、調和心脾的效果。此外,夜交藤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心血不足導致的心悸、頭暈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甲乙歸藏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甲乙歸藏湯主治「身無他苦,飲食如常,惟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瘧然,起伏而又延久不癒,左關獨弦數,餘部平平者。」 以及「徹夜不寐」。 具體症狀表現為:

  • 徹夜不寐: 患者整夜無法入睡。
  • 間日輕重,如發瘧然: 失眠症狀隔日加重或減輕,如同瘧疾發作一般有規律的起伏。
  • 延久不癒: 病情持續時間長,難以痊癒。
  • 左關獨弦數: 脈象表現為左關脈獨見弦數,其他部位脈象正常。

治療原理:

古文指出此病症為「少陽與厥陰同病,互相膠結」,導致失眠反覆發作且病程遷延。甲乙歸藏湯的組方思路正是針對此病機進行治療。

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滋陰潛陽,鎮驚安神:

    • 珍珠、龍齒: 滋陰潛陽,重鎮安神,為君藥,直折亢陽,以治不寐之本。
    • 柏子仁: 養心安神,有助於改善睡眠。
    • **羚羊角:**原方未出現,是原作者歌訣中內容,應該有清肝熱,熄風鎮驚之效,是針對病機"少陽與厥陰同病"的重要環節。
  2.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 柴胡: 疏肝解鬱,條達肝氣,針對「少陽」病機。
    • 薄荷: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協助柴胡疏肝解鬱。
    • 沉香: 行氣止痛,溫脾開竅,有助於疏通氣機,改善睡眠。
    • **鉤藤鉤:**原方未出現,是原作者歌訣中內容,應該有平肝熄風,針對"厥陰"病機,有助於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失眠。
  3. 補益肝腎,養血活血:

    • 生地黃: 滋陰補腎,清熱涼血,針對「厥陰」病機。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當歸合用,補血而不滯血。
    • 丹參: 活血祛瘀,通脈止痛,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睡眠。
    • **續斷:**原方未出現,是原作者歌訣中內容,應該有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有助於滋補肝腎,改善肝腎陰虛導致的失眠。
  4. 調和脾胃:

    • **紅棗:**原方未出現,是原作者歌訣中內容,應該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睡眠。

綜合分析:

甲乙歸藏湯以滋陰潛陽、鎮驚安神為主要治法,同時兼顧疏肝解鬱、調和氣機、補益肝腎、養血活血以及調和脾胃等多個方面。通過多途徑、多靶點的治療作用,達到改善失眠、恢復正常睡眠的目的。方中既有滋陰潛陽的藥物,又有疏肝解鬱的藥物,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同時,方中還加入了活血化瘀的藥物,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促進睡眠。整個方劑配伍精當,針對性強,因此能夠取得「連服數十劑乃愈」的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真珠母8錢,龍齒2錢,柴胡1錢(醋炒),薄荷1錢,生地6錢,歸身2錢,白芍1錢5分(酒炒),丹參2錢,柏子仁2錢,夜合花2錢,沈香5分,紅棗10枚,夜交藤4錢(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適合於陰虛血少、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症。但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甲乙歸藏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真珠母8錢,龍齒2錢,柴胡1錢(醋炒),薄荷1錢,生地6錢,歸身2錢,白芍1錢5分(酒炒),丹參2錢,柏子仁2錢,夜合花2錢,沉香5分,紅棗10枚,夜交藤4錢(切)。 主治:身無他苦,飲食如常,惟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瘧然,起伏而又延久不癒,左關獨弦數,餘部平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