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馴龍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對於熱毒熾盛、神志恍惚、驚悸不安等症狀,龍齒能起到清熱降火、鎮定心神的作用,有助於患者安神定志,恢復正常狀態。
- 化痰止咳: 龍齒亦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龍齒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因此,龍齒在「馴龍湯」中起到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以及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馴龍湯」中加入珍珠,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的功效。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龍象徵著狂躁、暴躁之氣,而珍珠的清熱鎮心之效,可以平息龍之狂躁,使其歸於平靜,故而得名「馴龍湯」。
此外,珍珠亦可滋陰潤燥,對於一些因燥熱所致的失眠、驚悸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進一步增強了「馴龍湯」的功效。
「馴龍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特性:
- 清熱解毒: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之效。對於熱毒內盛、神志不清、躁狂不安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 鎮驚安神:羚羊角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可緩解驚厥、抽搐、失眠等症狀。對於某些以神志失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癲癇、狂躁症等,羚羊角有助於緩解病情。
總而言之,羚羊角的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使其成為「馴龍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治療熱毒內盛、神志不清、躁狂不安等症狀。
馴龍湯中加入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甘菊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風熱上擾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煩躁、失眠等症狀,甘菊能起到清熱瀉火、平息肝風的作用。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甘菊亦能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狀,甘菊可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因此,甘菊的加入可以幫助馴龍湯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提升藥效。
「馴龍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龍者,陽氣旺盛,易致熱氣上炎,生地黃能清熱降火,平衡龍體內的熱量,避免其因熱氣攻心而暴躁不安。
- 滋陰降火: 生地黃能滋陰補腎,滋潤龍體內的陰液,緩解龍因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燥熱症狀。這有助於龍體內環境趨於穩定,使之變得溫和,更易於馴服。
「馴龍湯」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之效。龍病往往伴隨氣血瘀滯,導致身體機能失調。當歸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龍病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滋陰補血,調節陰陽平衡:龍病也可能伴隨陰虛血燥,導致體內陰陽失衡。當歸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能補充氣血,滋潤陰液,調節陰陽平衡,有助於恢復龍體的正常機能。
「馴龍湯」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平息肝陽: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龍病多因肝陽上亢,火氣攻心而致,而白芍能平息肝陽,緩解疼痛,使龍體安寧。
- 調和氣血,促進恢復: 白芍亦有養血和血的作用,能補益氣血,促進龍體恢復健康。對於龍病造成的氣血虧虛,白芍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助力龍體重回強壯。
綜上所述,白芍在「馴龍湯」中,既能緩解龍病的疼痛,又能調和氣血,促進龍體恢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馴龍湯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可以緩解因風熱入侵而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薄荷還能疏散風熱,解除表邪,對於風熱感冒、風疹、麻疹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薄荷還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馴龍湯中加入薄荷,可以幫助患者清熱解表、疏散風熱,達到治療目的。
沉香於「馴龍湯」方劑中,主要扮演著以下兩個角色:
- 理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腎經,能行氣止痛,且能降逆氣。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胸腹疼痛、疝氣疼痛等,沉香能有效緩解。
- 溫陽助腎: 沉香亦具溫陽助腎之效,能補腎陽、益精氣,對於腎虛陽衰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沉香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馴龍湯」的整體療效,達到溫陽理氣、止痛安神之效。
馴龍湯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作用。此湯方旨在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續斷能補益肝腎,增強筋骨力量,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續斷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方中可能存在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的情況,續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通暢經絡,從而緩解疼痛。
因此,續斷的加入能夠有效地改善肝腎虧虛、筋骨疼痛的症狀,並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馴龍湯」中加入「獨活」,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善於走竄經絡,能驅散寒濕,止痛消腫,對於風濕痹痛、腰膝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通絡活血:獨活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對於經絡不通、肢體麻木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馴龍湯」中加入獨活,旨在通過祛風濕止痛、通絡活血,以達到緩解疼痛、改善氣血循環之目的,達到「馴龍」的效果。
「馴龍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調和藥性: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方中加入大棗,可以健脾和胃,增強藥物吸收,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寒涼,使藥性更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 和解藥性,增強療效: 大棗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起到和解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相剋,使藥效更加顯著。例如,大棗能緩解一些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接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馴龍湯中包含鈎藤,主要原因有二:
- 平肝熄風,清熱止痙:鈎藤味苦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止痙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擾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鈎藤能起到鎮靜安神、緩解痙攣的作用。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鈎藤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鈎藤在馴龍湯中,可有效改善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等症狀,並起到舒筋活絡、止痛止痙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馴龍湯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校注醫醇賸義》及《診驗醫方歌括》記載,馴龍湯主治「五心煩擾,自頭至腰,時時作顫,坐臥不安」等症狀。此症狀反映患者存在明顯的陰虛、肝陽上亢、以及氣血失調等病機。讓我們深入分析方劑組成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及功效:
龍齒、珍珠母、羚羊角: 此三味藥材均為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要藥。龍齒平肝潛陽,鎮靜止痛;珍珠母安神定驚,養心明目;羚羊角清熱涼血,平肝息風。三藥合用,能有效平抑肝陽,緩解患者的煩躁、顫慄等症狀。
生地黃: 滋陰補腎,清熱涼血,能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為其他藥物提供良好的作用基礎。
當歸、白芍: 當歸活血調經,養血潤燥;白芍緩急止痛,養血柔肝。二者合用,能養血柔肝,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疼痛和不適。
甘菊、薄荷: 甘菊清熱解毒,平肝明目;薄荷疏風解表,清利頭目。二者清熱解表,疏通經絡,協助平肝息風。
沈香、續斷、獨活: 沈香理氣止痛,降逆和胃;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獨活祛風除溼,止痛解表。此三味藥材可兼顧氣血不足,筋骨不穩,以及外邪侵襲等病機,使整體治療更為全面。
大棗: 補脾益氣,養血安神,協調諸藥,使藥性更平和。
鉤藤: 平肝息風,清熱解毒,為後下藥,加強平肝息風的功效。
治療原理:
馴龍湯的治療原理是從整體出發,針對患者陰虛、肝陽上亢、氣血失調等病機,採取滋陰降火、平肝潛陽、養血柔肝、疏肝解鬱等多方面措施。 方中滋陰藥如生地黃,可滋補肝腎陰液,從根本上緩解陰虛;平肝潛陽藥如龍齒、珍珠母、羚羊角、鉤藤,能有效控制肝陽亢盛,減少其對其他臟腑的影響;養血柔肝藥如當歸、白芍,則能改善氣血不足,緩解肝鬱;疏肝解鬱藥如甘菊、薄荷,則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諸藥合用,標本兼治,達到治療的目的。
與其他方劑的比較:
文中提及的滋腎息風湯,也用於治療與馴龍湯相似的症狀,但側重於腎風,方中加入了巴戟天、天麻、枸杞、菟絲子等補腎益精之品,與馴龍湯的組成和治療思路有所不同。馴龍湯更側重於平肝潛陽、養血柔肝,針對肝陽上亢的症狀更為明顯。
總之,馴龍湯通過整體辨證,精選藥材,運用多種治療策略,有效地解決了患者的陰虛、肝陽上亢、氣血失調等病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其治療思想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精髓,值得學習和借鑑。
傳統服藥法
龍齒2錢,真珠母8錢,羚羊角1錢5分,杭菊2錢,生地6錢,當歸2錢,白芍1錢,薄荷1錢,沈香5分,續斷2錢,獨活1錢,紅棗10枚,鈎藤鈎4錢(後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馴龍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龍齒2錢,真珠母8錢,羚羊角1錢5分,杭菊2錢,生地6錢,當歸2錢,白芍1錢,薄荷1錢,沉香5分,續斷2錢,獨活1錢,紅棗10枚,鉤藤鉤4錢(後入)。 主治:五心煩擾,自頭至腰,時時作顫,坐卧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