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堅腸散

JIAN CHANG SAN

出處典籍:《種痘新書》卷十二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9%
胃經 17%
大腸經 14%
肺經 13%
心經 7%
肝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痘泄瀉不止。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白朮1錢,山楂7分,川芎5分,陳皮5分,升麻3分,肉豆蔻霜(煨、去油淨者)1錢,茯苓7分,白芍6分。
用大棗3個,同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山楂性甘,微溫,無毒,酸。主治消食積;化滯瘀。用於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瀉痢疾,血瘀痛經,閉經,產後腹痛;惡露不盡、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肉荳蔻性辛,溫。主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堅腸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黃耆1錢,白朮1錢,山楂7分,川芎5分,陳皮5分,升麻3分,肉豆蔻霜(煨、去油淨者)1錢,茯苓7分,白芍6分。 主治:痘泄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堅腸湯

相似度 87%

實脾湯

相似度 75%

全胃湯

相似度 73%

九味養脾湯

相似度 66%

理經湯

相似度 66%

固真湯

相似度 63%

參苓歸朮散

相似度 63%

養胃勝金湯

相似度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