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腸湯
JIAN C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痘疹》卷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堅腸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健脾: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託毒生肌之效。堅腸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黃耆能補益脾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腸道功能,從根本上改善腹瀉。
- 固護腸道: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對於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黃耆能固護腸道,防止病邪入侵,促進腸道恢復正常功能,達到止瀉目的。
總而言之,黃耆在堅腸湯中起著補氣健脾、固護腸道的作用,是治療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的重要藥物。
堅腸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腸止瀉: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腸止瀉之效。堅腸湯多用於脾虛泄瀉、腸蠕動過快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固護脾胃,並促進腸道蠕動功能恢復,達到止瀉目的。
- 配伍增效:白朮與堅腸湯其他藥物如葛根、黃連等,形成良好的配伍,發揮協同作用。白朮可增強黃連的清熱解毒、止瀉作用,同時與葛根合用,能更好地健脾益氣,緩解脾虛引起的腹瀉。
堅腸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堅腸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山楂可助其消食導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緩解症狀。
-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腸胃瘀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堅腸湯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堅腸湯主要針對腸胃氣滯、腹痛、腹脹等症狀,川芎能疏肝理氣,緩解腸道痙攣,起到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液供應,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也有療效。堅腸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改善腸道功能。
堅腸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堅腸湯多用於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的症狀,陳皮能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腸道功能,有助於改善腹瀉、腹脹等症狀。
二、燥濕化痰: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堅腸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藥物,如厚朴、白朮等,共同發揮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虛濕困、腸道積滯所致的腹瀉效果顯著。
堅腸湯中包含升麻,主要源於其升陽舉陷的功效。升麻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升陽舉陷、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堅腸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陷導致的腸胃下垂、脫肛、久瀉不止等症狀。升麻在此方中起着扶正固本的作用,通過升提脾陽,改善脾胃功能,防止腸道下垂,進而達到止瀉固腸的效果。此外,升麻亦可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有助於緩解因脾虛所致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堅腸湯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腸止瀉: 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澀腸止瀉的功效。堅腸湯主治脾胃虛寒、寒邪客腸所致的久瀉、腹痛等症,肉荳蔻能溫中散寒,固攝腸氣,有助於止瀉止痛。
- 調和脾胃: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堅腸湯中加入肉荳蔻,除了固腸止瀉之外,也能起到調和脾胃、增強胃腸功能的作用。
主治功效
堅腸湯主治功效分析
堅腸湯,見於多部中醫典籍,主治痘疹期間泄瀉不止。
古文記載與方劑組成
- 《赤水玄珠》|孫一奎: 黃耆、白朮、肉果(炮去油,各一錢)、山楂(七分)、川芎、陳皮(各五分)、升麻(三分)。加牙棗三枚,水煎服。
- 《馮氏錦囊秘錄》|馮楚瞻: 黃耆(炙)、白朮(炒黃,各一錢)、山楂肉(七分)、川芎、陳皮(留白,各五分)、升麻(酒炒,二分)、肉果(面里煨去油,一錢)。加牙棗三枚,水煎服。
- 《痘科辨要》|日本·池田瑞仙: 黃耆(炙)、白朮(炒黃,各一錢)、山楂(七分)、川芎(二分)、陳皮(留白三分)、升麻(酒炒三分)、肉果(麵裹煨去油一錢)。
- 《瘍醫大全》|顧世澄: 黃耆、白朮、肉豆蔻(各一錢)、山楂肉(七分)、川芎(五分)、升麻(三分)、棗引煎服。
- 《雞峰普濟方》|張銳: 記載此方「溫中快氣進飲食」。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家記載,堅腸湯的組成和劑量略有差異,但其核心藥物及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補益脾胃,健運中焦: 方中黃耆、白朮為君藥,二者皆為補氣健脾要藥。黃耆補氣升陽,白朮健脾燥濕,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导致的泄瀉。
溫中散寒,固澀止瀉: 肉豆蔻(或肉果)為方中要藥,其性溫,能溫中散寒,涩肠止瀉,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有良效。
消食導滯,和胃止瀉: 山楂消食化積,可用於緩解食積停滯,配合健脾藥物,可促進消化,改善泄瀉。
理氣和中,升陽止瀉: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升麻升舉清陽,二者合用,既可调理氣機,又能提升中陽,有助於止瀉。
活血行氣: 川芎活血行氣,可推動氣血運行,使補而不滯,並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總結
堅腸湯以補氣健脾為主,兼以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理氣和中、升陽止瀉,共奏健脾止瀉之功。從現代藥理角度來看,方中多味藥物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炎、抗菌等作用,與其臨床應用相符。本方針對痘疹泄瀉,尤其是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所致者,有較好的療效。但具體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黃耆(炙)1錢,白朮(炒黃)1錢,山楂肉7分,川芎5分,陳皮(留白)5分,升麻(酒炒)3分,肉果(面裹煨,去油)1錢。
加牙棗3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脾虛氣弱、腸道虛弱所致的腹瀉。若是脾胃虛寒、食積不化所致的腹瀉,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堅腸湯, 出處:《馮氏錦囊·痘疹》卷十四。 組成:黃耆(炙)1錢,白朮(炒黃)1錢,山楂肉7分,川芎5分,陳皮(留白)5分,升麻(酒炒)3分,肉果(面裹煨,去油)1錢。 主治:痘作瀉不止。
堅腸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 堅腸湯(《雞峰》卷二十。)出處:《雞峰》卷二十。組成:陳秔米1升,神曲3兩,麥芽3兩,生薑1斤(乾秤),陳皮5兩,荊三棱2兩,青皮1兩半,茴香1兩,桂1兩,荗1兩,白芷1兩。主治:溫中快氣,進飲食。 。 主治:溫中快氣,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