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熱搜風飲

QU RE SOU FE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2%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8%
脾經 7%
膀胱經 7%
腎經 5%
小腸經 3%
三焦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祛熱搜風飲」中使用苦參,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經,擅長清熱燥濕,可瀉火除煩,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瀉痢等症,苦參可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
  2. 殺蟲止癢:苦參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在祛熱搜風飲中,苦參可以輔助清熱解毒,並有助於改善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

總之,苦參在「祛熱搜風飲」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風熱感冒、濕熱病症的效果。

祛熱搜風飲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的功效。其藥性平和,既可清熱解毒,又可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祛熱搜風飲中加入金銀花,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外感風熱的目的。

「祛熱搜風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該方旨在祛除體內熱邪,而柴胡能疏散肝氣,調節氣機,使鬱熱得以宣洩,從而達到祛熱搜風的效果。
  2. 升陽舉陷,利濕退黃:柴胡具備升陽舉陷的作用,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氣機升降失常、濕熱內蘊等症狀,柴胡能通過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利濕退黃,進一步達到祛熱搜風的目的。

「祛熱搜風飲」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功效。其可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消腫散結: 連翹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對於風熱所引起的咽喉腫痛、扁桃體炎、乳腺炎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祛熱搜風飲」中加入連翹,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祛除風熱、緩解症狀的目的。

「祛熱搜風飲」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該方劑以祛熱搜風為目的,而黃芩能清解體內蘊熱,並可抑制風邪的乘虛而入,達到清熱解毒、止風止痛的效果。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針對因熱邪導致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吐血等,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祛熱搜風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荊芥亦可清熱解毒,對於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祛熱搜風飲」中加入荊芥,可以幫助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功效。

「祛熱搜風飲」方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熱毒熾盛所致的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熱解毒,祛除濕熱,達到祛熱搜風的效果。
  2. 除濕止癢:黃柏還具有除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黃柏能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進一步輔助祛熱搜風,改善患者整體狀況。

「祛熱搜風飲」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功效,能有效治療熱證所致的口渴、心煩、目赤、咽痛、便祕等症狀。同時,黃連也具備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黃連在「祛熱搜風飲」中,可以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邪,並有助於驅散風邪,達到祛熱搜風的目的。

「祛熱搜風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能清瀉心火,涼血止血,對於因熱邪上擾、血熱妄行所致的頭痛、目赤、口渴、煩躁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能滋陰補血,並能抑制陽氣過盛,降低體內熱度。對於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盜汗等症狀,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生地黃」在「祛熱搜風飲」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熱邪,緩解風熱症狀。

「祛熱搜風飲」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涼血止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薄荷,可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起到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作用。此外,薄荷還可促進汗液分泌,幫助機體散熱,進一步達到祛熱的效果。

「祛熱搜風飲」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除濕: 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疏風解表: 獨活還具備疏風解表之效,能散發表邪,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在「祛熱搜風飲」中加入獨活,可發揮其祛風除濕、疏風解表的作用,幫助患者達到祛除熱邪、搜散風寒的效果。

祛熱搜風飲中包含枳殼,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消食化積: 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飲食不節、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祛熱搜風飲中加入枳殼,有助於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從而達到祛熱搜風的效果。

「祛熱搜風飲」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
  2. 祛風止痙,解表止汗: 防風還具有祛風止痙、解表止汗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抽搐、肌肉痙攣等症狀。

因此,在「祛熱搜風飲」中加入防風,可有效祛除風寒邪氣,達到止痛止癢、解表止汗的功效,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目標。

「祛熱搜風飲」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含有寒涼或辛溫藥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力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同時,甘草也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熱搜風飲」主要用於治療疥瘡和膿皰瘡,這些症狀通常涉及身體發熱和腫瘤。此方劑包含苦參、金銀花、柴胡、連翹、黃芩、荊芥、黃柏、黃連、生地黃、薄荷、獨活、枳殼、防風和甘草等成分,各具特殊的藥理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備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等功效,特別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狀。

薄荷性辛涼,入肺、肝經。它能發汗解表,疏散風邪,並有利於清利咽喉、透疹。薄荷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降氣,以及清熱解毒。

柴胡的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等。它能改善由風邪引起的氣血不暢,以及肝鬱之氣所引起的頭暈目眩。

苦參味苦、性寒,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適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感染,以及熱毒血瘀引起的出血症狀。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腰痛、風濕痹痛。

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等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

黃柏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滋陰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等症狀。

黃連味苦,性寒,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於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等症狀。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外感熱病、血熱吐衄等。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解毒等作用,適用於治療各種癰腫疔瘡、喉痹等。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等功效,適用於感冒、風寒、風濕痛等。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熱入肺胃、熱盛化火等症狀。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等功效,適用於陰虛發熱、消渴、血崩等。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等功效,適用於胸脅氣滯、咳嗽痰多等。

總結來說,「祛熱搜風飲」通過其多種藥材的組合,有效治療疥瘡和膿皰瘡等由熱毒引起的症狀。這些成分各自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共同緩解發熱和腫瘤症狀,展現了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上的全面性和深度。

傳統服藥法


苦參、金銀花、柴胡、連翹片、芩荊芥、黃柏(炒)、黃連(炒)、生地黃、薄荷、獨活、枳殼(麩炒)、防風、甘草(蜜炙)。
上銼。
水煎,食遠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祛熱搜風飲,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苦參、金銀花、柴胡、連翹、片芩、荊芥、黃柏(炒)、黃連(炒)、生地黃、薄荷、獨活、枳殼(麸炒)、防風、甘草(蜜炙)。 主治:疥及膿皰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