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荊防湯

JING FANG TANG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2%
肝經 21%
脾經 14%
膀胱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6%
心經 5%
腎經 3%
膽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外感風寒,齒痛寒熱。

傳統服藥法

荊芥8分, 蔓荊子8分, 赤芍8分, 川芎8分, 防風8分, 車前子1錢, 蟬蛻6分(去翅足), 菊花1錢, 生地1錢5分(切片), 青葙子8分, 甘草4分。
心火旺,眼大角紅腫者,加黃芩8分(酒炒),木通8分,淡竹葉9片。
加生薑1簿片為引。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眼睛紅痛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前胡1錢,桔梗1錢,廣皮1錢,枳殼1錢,甘草3分。 主治:傷風咳嗽。

荊防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生地1錢,枳殼1錢,葛根1錢,細辛3分,蔓荊子7分(焙,研),黃柏5分(酒炒黑)。 主治:外感風寒,齒痛寒熱。

荊防湯, 出處:《眼科應驗良方》。 組成:荊芥8分,蔓荊子8分,赤芍8分,川芎8分,防風8分,車前子1錢,蟬蛻6分(去翅足),菊花1錢,生地1錢5分(切片),青葙子8分,甘草4分。 主治:眼白珠有紅,微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神效明目湯

相似度 61%

防風散痧湯

相似度 57%

涼血寬腸湯

相似度 55%

白楊皮湯

相似度 53%

蓮房散

相似度 53%

黃耆防風飲子

相似度 53%

枳殼煮散

相似度 53%

升陽降火湯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