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湯中包含防風,其主要原因為: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味辛、甘,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荊防湯主治風寒外感,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防風在此方中起著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關鍵作用。
- 兼顧解表透邪: 荊防湯中,荊芥與防風搭配使用,能加強疏風散寒之功,使藥力更為迅速,並能有效地解表透邪,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荊防湯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荊芥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利咽消腫的功效。其揮發油中含有荊芥內酯、荊芥酮等成分,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治療外感風熱證。
在荊防湯中,荊芥與防風、柴胡等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發揮解表散風的功效,同時也能起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荊芥是荊防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防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荊防湯主治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鼻塞等症狀。
- 滋陰降火: 荊防湯中柴胡、荊芥、防風等藥物性偏燥烈,容易耗傷陰津。生地黃可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防止藥物燥熱傷陰,避免治療過程中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副作用。
荊防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殼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荊防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外感,兼有氣機阻滯、脾胃不和等症狀。枳殼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並降逆止嘔,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胸悶、嘔吐等症狀。
- 配合荊芥、防風,增強散寒解表之效:枳殼性寒,與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藥物搭配,能使藥力更為通達,提升散寒解表之效。此外,枳殼還有助於緩解荊芥、防風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
荊防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可輔助荊芥、防風等藥物疏散風寒,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
- 宣通經絡,緩解疼痛:葛根能宣通經絡,舒筋活絡,緩解風寒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配合荊防湯中其他藥物,協同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葛根的加入,可以提高荊防湯的療效,使其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疾病。
荊防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解表,溫肺止咳: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的功效。荊防湯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而細辛可溫散寒邪,宣肺止咳,協同荊芥、防風等藥物增強解表之效。
- 引藥入肺,增強藥效: 細辛氣味辛香,能引藥入肺,使藥力直達肺經,進一步增強荊防湯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
荊防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原因在於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蔓荊子味辛性平,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效果。荊防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蔓荊子可以幫助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進一步提高療效。此外,蔓荊子還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荊防湯中加入黃柏,乃因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 清熱解毒: 黃柏能清泄體內熱邪,配合荊芥、防風等疏散風寒,共同解表散熱,對於外感風寒兼有濕熱者,可有效清除體內蘊熱。
- 燥濕止癢: 黃柏善於燥濕止癢,與荊芥、防風等藥物共用,可有效消除濕邪引起的皮疹瘙癢,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荊防湯主治功效分析
荊防湯的組成為:防風、荊芥、生地黃、枳殼、葛根、細辛、蔓荊子、黃柏。
古籍記載與主治功效:
從提供的古籍內容中,可以看出荊防湯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外感風寒:
- 《嬰兒論》提到「發熱惡寒,頭面暴腫,其脈緊數者,宜葛根加荊防湯。」
- 《古今醫徹》指出「荊防湯,治畏寒畏熱。」以及「荊防湯,治傷風咳嗽。」
- 《不知醫必要》的「參歸荊防湯」用於「治風邪發熱,平素身體虛弱者。」
眼疾:
- 《驗方新編》中「左荊防湯」用於「凡眼白珠有紅絲微痛者。」
瘡毒:
-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記載「有火邪逼身,及因炙後遍身發為赤核,腫痛漩盤,用荊防湯浸取洗。」
牙痛:
- 《古今醫徹》提到「一風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獨活散。荊防湯,治畏寒畏熱。」以及「一齒惡寒熱,或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手足陽明,外感風寒,內蘊濕熱。風寒,用荊防湯。」
喉痹(咽喉疾病):
- 《醫學入門》中提到「實火,因過食煎炒,蘊熱積毒,煩渴,二便閉塞,風痰上壅,將發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脈弦而數。治宜先祛風痰,而後解熱毒,涼膈散加黃連、荊芥、石膏,或古荊防湯。」以及「熱氣衝者,古荊防湯加人參、甘草、檳榔。」
治療原理分析:
荊防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疏風解表:方中防風、荊芥、葛根、蔓荊子皆能疏散風邪,解表發汗。針對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方中生地黃、黃柏具有清熱、滋陰、燥濕的功效,針對內蘊濕熱或火毒導致的瘡瘍、牙痛、喉痹等症狀。
- 行氣化痰:方中枳殼、細辛可行氣化痰,對於風痰上壅、胸膈不利、咳嗽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補益:方中生地黃能夠滋陰養血,配合其他藥材,可以針對體虛外感風寒的情況。另外在《不知醫必要》的「參歸荊防湯」中還加入了黨參、歸身等補益藥材,更加適合體虛外感者。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荊防湯主要針對外感風寒,並兼有內熱或痰濕的情況。其治療範圍涵蓋了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牙痛、喉痹、瘡瘍、眼疾等,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行氣化痰的功效。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情,對荊防湯的組成和應用有所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荊芥8分, 蔓荊子8分, 赤芍8分, 川芎8分, 防風8分, 車前子1錢, 蟬蛻6分(去翅足), 菊花1錢, 生地1錢5分(切片), 青葙子8分, 甘草4分。
心火旺,眼大角紅腫者,加黃芩8分(酒炒),木通8分,淡竹葉9片。
加生薑1簿片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荊防湯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孕婦、小孩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前胡1錢,桔梗1錢,廣皮1錢,枳殼1錢,甘草3分。 主治:傷風咳嗽。
荊防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生地1錢,枳殼1錢,葛根1錢,細辛3分,蔓荊子7分(焙,研),黃柏5分(酒炒黑)。 主治:外感風寒,齒痛寒熱。
荊防湯, 出處:《眼科應驗良方》。 組成:荊芥8分,蔓荊子8分,赤芍8分,川芎8分,防風8分,車前子1錢,蟬蛻6分(去翅足),菊花1錢,生地1錢5分(切片),青葙子8分,甘草4分。 主治:眼白珠有紅,微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