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散痧湯

FANG FENG SAN SH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17%
肝經 17%
胃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8%
膀胱經 4%
腎經 3%
膽經 3%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散痧湯以「防風」為君藥,其入藥原因主要有二:

1. 祛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之功,可散寒解表,驅逐外邪。痧症多因感受風寒外邪所致,而防風能有效抵禦外邪,緩解痧症表證。

2. 透疹止痛: 防風亦能疏通經絡,促進汗出,有利於疹出透發,緩解痧症伴隨的疼痛不適。

總而言之,防風在防風散痧湯中起著祛風解表,透疹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緩解痧症的表證和疼痛,促進病患康復。

防風散痧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和胃的功效。散痧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腸胃引起的痧症,陳皮可以幫助理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寒邪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2.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所導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防風散痧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溫通經絡,緩解痧症所引起的寒凝氣滯、疼痛等症狀。例如,風寒感冒引起的痧症,細辛能驅散寒邪,止痛解表。
  2. 助防風解表:細辛與防風相配,可增強防風的解表功效,共同發揮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痧症。細辛的辛散之性有助於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的效果。

總而言之,細辛在防風散痧湯中起到散寒止痛、助防風解表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痧症的目的。

防風散痧湯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其能疏散風熱,清解暑熱,對於暑熱所致的痧症,如發熱、頭痛、口渴、咽痛、腹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防風散痧湯以防風、柴胡等疏散風熱藥為主,金銀花作為輔藥,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使方藥療效更顯著。

防風散痧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散痧湯主治風熱感冒,伴有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荊芥有助於疏解體表之風熱,緩解患者的不適。
  2. 宣肺止咳: 荊芥還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當風熱邪氣入侵肺經,引起咳嗽時,荊芥可宣通肺氣,止咳化痰。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清除肺熱,改善咳嗽症狀。

防風散痧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消脹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脹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胸悶不舒等症狀。
  2. 行氣降逆,止嘔化痰: 枳殼能行氣降逆,對於因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枳殼也能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痰多咳嗽、呼吸不暢等症狀。

綜上所述,枳殼在防風散痧湯中扮演著疏肝理氣、消脹止痛、行氣降逆、止嘔化痰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痧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防風散痧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防風散痧湯主治「痧證因於風者」,即因感受風邪而引起的痧證。

治療原理

防風散痧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疏風解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原則。

1. 疏風解表

方中防風、荊芥、細辛皆為辛溫解表藥,具有發散風邪的作用。其中:

  • 防風:為「風中潤劑」,擅長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荊芥:辛散透表,祛風止痙,對於風邪入表引起的痧證有良好的療效。
  • 細辛:辛溫發散,通竅止痛,有助於疏散風邪,緩解疼痛。

2. 理氣活血

痧證常伴有氣機不暢、血行瘀滯的症狀。方中: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有助於調理氣機,改善氣滯症狀。
  • 枳殼:破氣消積,化痰除痞,能行氣寬中,消脹除滿,對於痧證引起的胸腹脹滿有良好的療效。

3. 清熱解毒

痧證多伴有熱毒症狀,方中:

  •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是治療熱毒病證的要藥,能有效清除痧毒。

藥物加減變化

根據不同的症狀,防風散痧湯還可以進行加減:

  • 頭面腫:加薄荷、甘菊以增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 腹脹:加大腹皮、厚朴以增強行氣除脹的作用。
  • 手足腫:加威靈仙、牛膝,並加重金銀花用量,以通絡止痛,清熱解毒。
  • 內熱:加連翹、知母以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 痰多:加貝母、栝蔞仁以清熱化痰。
  • 寒熱:加柴胡、獨活以和解少陽,祛風除濕。
  • 吐不止:加童便以降逆止嘔。
  • 小腹脹痛:加青皮以疏肝理氣止痛。
  • 血滯:加茜草、丹參以活血化瘀。
  • 咽喉腫:加山豆根、射干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 食積腹痛:加山楂、卜子以消食導滯。
  • 心痛:加玄胡索、蓬朮以活血行氣止痛。
  • 赤白痢:加檳榔以殺蟲消積,行氣利水。
  • 口渴:加花粉以清熱生津止渴。
  • 面黑血瘀:加蘇木、紅花以活血祛瘀。
  • 放痧不出:加重細辛、荊芥用量,並加蘇木、桃仁以增強發散和活血的作用。
  • 穢觸:加藿香、薄荷以芳香化濁,辟穢解表。

總結

防風散痧湯通過疏風解表、理氣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性地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痧證。其藥物組成精簡,配伍合理,並可根據具體症狀靈活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從古文記載的醫案中可以看出,防風散痧湯對於痧證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四肢疼痛、昏迷、發熱、口渴、痰喘、咳嗽、嘔吐、腹痛、腫脹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分。頭面腫,加薄荷、甘菊;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威靈仙、牛膝、倍銀花;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瓜蔞仁;寒熱,加柴胡、獨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脹痛,加青皮
水2鐘,煎至7分,稍冷服。
金一(《痧書》卷下)、一號乾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方中、金銀花,《痧書》、《雜病源流犀燭》作"旋復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痧因子風者,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痧症,則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果患者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患者有出血傾向,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散痧湯,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分。 主治:痧因子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