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補腎丸

TONG MING BU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15%
心經 13%
脾經 10%
腎經 7%
心包經 6%
胃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明補腎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清熱利濕,通利水道,有助於改善腎臟積水、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滋陰補腎: 車前子亦有滋陰補腎之功,能滋養腎陰,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等症狀。

故車前子在「通明補腎丸」中發揮著利水通淋、滋陰補腎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臟功能,達到通明補腎之效。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清肝明目:石決明味甘鹹性涼,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與補腎丸中滋陰補腎的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二、平肝潛陽:石決明能平肝潛陽,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對於因腎虛導致的肝陽上亢,石決明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補腎丸的療效。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利咽,通利水道: 桔梗性味辛甘,具有宣肺利咽、通利水道之功效。其能疏散肺氣,解除咽喉腫痛,並有助於利尿排濕,改善腎臟氣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輔助補腎藥物發揮作用。
  2. 引藥入腎,增強補腎效果: 桔梗味甘,入肺經,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其能將其他補腎藥物引導至腎經,加強其補益腎氣的效果,提升藥效,使補腎效果更顯著。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腎陰虛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以滋養腎陰,緩解腎陰虛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與補腎藥材相輔相成,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2. 協調藥性: 通明補腎丸多以溫補腎陽藥材為主,白芍的寒涼之性可以緩解藥物燥熱之性,避免補腎過度,造成虛火上炎,保持藥性平衡,使藥效更佳。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因為其辛溫發散之性,可達到以下目的:

  1. 溫腎散寒: 細辛性溫,入腎經,可溫暖腎陽,驅散腎寒,有助於改善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症狀。
  2. 通鼻竅,開竅明目: 細辛辛散通竅,可疏通鼻竅,改善鼻塞不通,並能上行通達目竅,改善目昏眼花、視物不清等症狀。

因此,細辛在通明補腎丸方中,不僅能溫補腎陽,更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鼻竅、目竅不通等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巧妙。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瀉去腎經積熱,改善腎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同時,大黃又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補腎作用,避免藥物上行於頭,造成頭昏眼花等副作用。因此,大黃在通明補腎丸中起到清熱瀉火、引藥下行之作用,與其他補腎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通明補腎丸中加入茺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填精:茺蔚子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填精益髓的功效。對於腎虛精虧、陽痿早洩、腰膝痠軟等症狀,茺蔚子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通絡活血:茺蔚子亦能行氣活血、通經活絡,對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視力模糊、頭昏眼花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通明補腎丸中加入茺蔚子,旨在通過補腎填精、通絡活血的功效,達到治療腎虛精虧、視力模糊等症狀的目的。

通明補腎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滋陰涼血,清熱解毒。其性寒能降腎陰虛所致的虛火,如目赤腫痛、口乾舌燥等,並能滋養肝腎之陰,改善因陰虛而導致的視力模糊、耳鳴等症狀。
  2. 補腎益精:生地黃可補腎陰,而腎陰充足則能滋養腎精,有助於改善因腎精不足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遺精早洩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通明補腎丸中扮演著滋陰降火、補腎益精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改善因陰虛火旺、腎精虧損所致的各種眼疾及腎虛症狀。

主治功效


通明補腎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通明補腎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眼科疾病:

1. 五風變內障 (五風初患)

  • 症狀: 頭旋偏痛,或一眼先患,或因嘔吐雙暗,毒風入眼,兼腦熱相侵,致令眼目失明。
  • 病機: 臟腑虛勞,肝風為本,毒風入眼,兼腦熱相侵。
  • 治療原理: 通明補腎丸中,石決明平肝潛陽,車前子利水清肝,二者共為主藥;生地黃滋陰清熱,針對「腦熱」;桔梗宣肺,可引藥上行至頭目;白芍養血柔肝,緩解肝風;細辛散寒止痛,可緩解頭痛;方中雖未見茵陳蒿,但若有加入,則可加強清熱利濕之效。少佐大黃,以「引經竄散」,導邪外出。

2. 黑翳如珠 (肝腎虛風)

  • 症狀: 黑睛上有黑翳,圓如珠子之形,淚出羞澀難開,疼痛極甚。
  • 病機: 大人患此,為肝腎虛熱風邪所致。
  • 治療原理: 通明補腎丸中,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虛熱;車前子利水,清肝熱;生地黃滋補肝腎之陰,清虛熱;白芍養血柔肝,緩解肝風;細辛散風止痛。諸藥合用,滋補肝腎,清熱息風,緩解症狀。

3. 玉翳遮睛

  • 症狀: 眼翳如玉色遮瞞烏睛,初則紅腫赤脈穿睛,漸漸生白翳膜,初起時如碎米,久則成片遮瞞烏睛,凝結如玉色。
  • 病機: 肝風攻充入腦,積熱在於肝膈之間,久乃腎虛。
  • 治療原理: 此症病機與五風變內障相似,均為肝風、肝熱、腎虛所致。通明補腎丸中,石決明平肝清熱;車前子清肝明目;生地黃滋補腎陰,清虛熱;白芍養血柔肝;細辛散風止痛。諸藥合用,可疏風清熱,滋補肝腎,從而改善症狀。

總結:

通明補腎丸以平肝潛陽、清熱利濕、滋補肝腎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以石決明、車前子為主藥,針對肝風、肝熱;生地黃滋陰清熱,針對腎虛及熱象;白芍養血柔肝,輔助平肝;細辛散風止痛,緩解疼痛。諸藥合用,標本兼顧,對於肝風、肝熱、腎虛所致的眼科疾病,如五風變內障、黑翳如珠、玉翳遮睛等,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楮實子1兩,五味子1兩,枸杞子1兩,人參1兩,菟絲子1兩,肉蓯蓉1兩,菊花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牛膝1兩,知母1兩,黃柏1兩,青鹽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明補腎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因此,在使用通明補腎丸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目生雲翳白內障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骨質疏鬆症噁心反胃吞咽障礙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通明補腎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車前子1兩,石決明1兩,桔梗1兩,芍藥1兩,細辛2兩,大黃1分,茺蔚子2兩,乾地黃2兩。 主治:五風變內障。因臟腑虛勞,肝風爲本,初患之時,頭旋偏痛,或一眼先患,或因嘔吐雙暗,毒風入眼,兼腦熱相侵,致令眼目失明。

通明補腎丸,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楮實子1兩,五味子1兩,枸杞子1兩,人參1兩,菟絲子1兩,肉蓯蓉1兩,菊花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牛膝1兩,知母1兩,黃柏1兩,青鹽1兩。 主治:玉翳遮睛。因肝入腦,肝膈積熱,久則腎虛,致眼中發熱或赤痛,初起紅腫赤脈穿睛,漸生白翳,久則成片遮瞞烏睛,凝結如玉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