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肝湯

洗肝湯

XI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3%
脾經 10%
腎經 6%
心包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6%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肝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肝火上炎,或濕熱鬱積,導致肝臟功能失常,大黃可通過瀉火通便,使肝火下降,濕熱外泄,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改善肝臟功能。
  2. 促進肝臟排毒: 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並能促進肝臟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的肝組織,進一步促進肝臟的排毒功能,達到改善肝臟功能的目的。

洗肝湯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幫助清除肝臟中的濕熱,減輕肝臟的負擔。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肝臟的炎症反應,促進肝臟組織修復。

洗肝湯常用於治療肝熱、濕熱、肝鬱氣滯等病症,而車前子正是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的最佳佐藥,能有效改善肝臟功能,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炎之目的。

洗肝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培本: 洗肝湯常用於治療肝臟虛弱,導致的各種症狀。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固本培元之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從根本上改善肝臟虛損狀況。
  2. 調和藥性: 洗肝湯中常使用一些寒涼性藥材,以清熱解毒,而人參性溫,可起到中和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保持藥性平衡,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洗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功效。肝火上炎常伴隨口苦咽乾、目赤耳鳴、心煩易怒等症狀,而黃芩能有效清泄肝火,改善這些症狀。
  2. 解毒消腫:黃芩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熱毒瘡瘍、濕熱黃疸等疾病。肝經濕熱易導致肝膽濕熱,進而影響脾胃功能,黃芩能有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改善肝臟功能。

總之,黃芩在洗肝湯中,能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肝火上炎、濕熱黃疸等疾病。

洗肝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的藥性,以及對肝臟的協同作用。細辛性溫,入肺、肝經,能溫經散寒,通利竅道,對於因寒邪入侵而致的肝臟不適,如肝氣鬱結、肝血瘀滯等,具有一定的疏通作用。同時,細辛亦能輔助其他藥材,如柴胡、黃芩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散結止痛的效果,使洗肝湯的整體功效更加全面。

洗肝湯中加入茺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茺蔚子味辛、性溫,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舒緩肝氣鬱結,改善肝臟功能,有助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情緒抑鬱、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利水消腫:茺蔚子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肝臟負擔,緩解肝臟腫脹。

因此,洗肝湯中加入茺蔚子,可起到疏肝解鬱、利水消腫之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肝臟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肝虛、雀目、內障」,屬中醫眼科疾患範疇。

  1. 肝虛: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可致視物昏花、眼乾澀,甚則夜盲(雀目)。
  2. 雀目(夜盲):黃昏後視物不清,多因肝血虛損或肝腎陰虛,導致目中神光衰微。
  3. 內障:泛指眼內晶體混濁或瞳神病變,古代認為與肝熱上擾、陰虛火旺或氣血失調相關。

此方以「洗肝」為名,暗示其清肝瀉熱、滋養肝陰、通絡明目的功效,尤其針對肝經鬱熱兼陰虛之眼疾。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大黃(2兩)

    • 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通腑導滯,使火熱之邪從下而解,緩解肝熱上攻目絡之腫痛。
  2. 車前子(2兩)

    • 甘寒利水,清肝明目,《藥性論》載其「能去風毒,肝中風熱」,導濕熱從小便出,減輕眼瞼濕腫。
  3. 黑參(即玄參,2兩)

    • 滋陰降火,解毒散結,針對肝陰不足、虛火上炎之目赤澀痛,兼能潤燥。
  4. 黃芩(2兩)

    • 清上焦肺熱,瀉肝膽火,與大黃協同清熱,防止火熱灼傷目絡。
  5. 細辛(2兩)

    • 辛溫走竄,開竅明目,反佐大黃、黃芩之寒涼,防止冰伏邪氣,兼能止痛。
  6. 茺蔚子(2兩)

    • 活血調經、清肝明目,《本草綱目》謂其「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改善血絡瘀滯所致視矇。
  7. 黑豆(輔藥)

    • 滋腎解毒,引藥入腎,助肝腎陰液互滋,符合「肝腎同源」理論。

配伍邏輯

  • 清瀉與滋養並行:大黃、黃芩瀉實火;玄參、黑豆滋陰;茺蔚子、車前子調肝活血利水。
  • 寒溫互制:細辛辛溫制約諸藥寒性,使瀉火不傷陽,滋陰不滯邪。
  • 標本兼顧:瀉火治標(目赤腫痛),養肝治本(肝虛陰虧)。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肝熱、滋肝陰、利濕活血」,調理肝臟氣血陰陽失衡:

  1. 肝熱得清:大黃、黃芩直折火勢,防止熱邪燔灼目絡。
  2. 陰液得充:玄參、黑豆滋養肝腎之陰,改善「肝虛」本質。
  3. 濕瘀得化:車前子利濕,茺蔚子活血,疏通目中氣血。
  4. 竅絡得通:細辛辛散開竅,助藥力上行達目。

適用於肝熱陰傷、濕瘀互結之眼疾,症狀可能伴見:視物模糊、眼乾澀痛、黃昏後視力減退、輕微目赤。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車前子2兩,黑參2兩,黃芩2兩,細辛2兩,茺蔚子2兩。
上為末。
以水1盞,散5分,入黑豆3-7粒,煎至5分,去黑豆,空心下1服,臨臥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白內障夜盲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洗肝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 組成:大黃2兩,車前子2兩,黑參2兩,黃芩2兩,細辛2兩,茺蔚子2兩。 主治:肝虛,雀目,內障。

洗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零二。 組成: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山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菊花1兩,地骨皮1兩,川芎1兩,柴胡(去苗)1兩,桔梗(炒)1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肝實眼。

洗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柴胡(去苗)2兩,鱉甲(醋炙,去裙襕)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桔梗1兩,檳榔(銼)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五味子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白朮1兩半,半夏(湯浸7遍去滑)3分。 主治:肝實,兩脅脹滿氣急,眼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