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宣腸散方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峻下逐瘀:巴豆性烈,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清除腸道積滯,通利大便,對於便祕、腹脹、積食等症狀具有明顯效果。
- 攻邪逐痰:巴豆亦可入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濁壅滯、肺氣不通等症狀,也有較好療效。
宣腸散為峻下之劑,使用時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以免造成腸胃損傷。
宣腸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降,擅長瀉熱通便,對於熱結便祕、腸胃實熱等症狀,能有效清除積熱,促進腸道蠕動,使大便通暢。
- 清熱解毒: 大黃除了通便之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濕熱蘊結、熱毒壅盛等病症,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宣腸散中加入大黃,正是利用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便祕、熱結等病症的效果。
宣腸散中包含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宣腸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芒硝可迅速瀉熱通便,解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症狀。
- 清熱解毒:芒硝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便祕,芒硝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
因此,芒硝在宣腸散中起到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宣腸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瀉熱通便的功效,以達到宣泄腸道積熱,通利大便的治療目的。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消積,並可瀉熱通便,對於因腸道積熱、氣滯所致的腹脹便祕,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枳殼的行氣作用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宣腸散中包含陳皮,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宣腸散主治腸胃積滯、腹脹便祕,而陳皮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化解積滯,有助於通便。
- 燥濕化痰: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因濕濁阻滯腸道引起的便祕,陳皮能起到化濕通腑的作用,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因此,陳皮的理氣健脾和燥濕化痰功效,使其成為宣腸散中不可或缺的藥物,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通暢大便。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宣腸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外科啟玄》所載,宣腸散主治「內外大便結澀,痔瘡痛甚」。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巴豆、大黃、芒硝皆為瀉下通便之藥。
- 巴豆:辛熱,有大毒,能峻下冷積,逐水退腫,兼有消痰開竅之功。在此方中,巴豆用於強力瀉下,通利大便,以解除大便結澀所致的疼痛。
- 大黃: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功。可瀉下熱結,使內外壅積之熱毒得以排除,減輕痔瘡的炎症反應。
- 芒硝:鹹寒,能潤燥軟堅,清火消腫。與大黃合用,可增強瀉下通便之力,並能軟化堅硬的糞便,減少其對痔瘡的刺激。
枳殼、陳皮皆為理氣藥。
- 枳殼:苦辛微寒,可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在此方中,主要用於行氣寬腸,緩解因大便結澀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 陳皮:辛、苦,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可協助枳殼行氣,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改善因便秘引起的食慾不振等症狀。
綜合以上分析,宣腸散以瀉下通便藥為主,配以理氣藥,針對痔瘡痛甚的病機,即「內外大便結澀」,通過強力瀉下,解除便秘,並輔以行氣止痛,從而達到緩解痔瘡疼痛的目的。此方攻下之力較強,适用于實證便秘引起的痔瘡疼痛。
文章中關於外用療法的描述,並非「宣腸散」的應用,而是另一種治療痔瘡的外用方法,故不納入本方劑的分析之中。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油)1錢,大黃(炮)1兩,樸消1兩,枳殼1兩,陳皮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水1盞,煎7分,加酒少許服之。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宣腸散,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巴豆(去油)1錢,大黃(炮)1兩,朴消1兩,枳殼1兩,陳皮1兩。 主治:內外大便結澀,痔瘡痛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