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怯熱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怯熱湯主治熱病煩躁、口渴、便祕等症,大黃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促進排泄:大黃能促進腸蠕動,加速糞便排泄,對於熱病引起的大便燥結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也可減少熱邪的積聚,進一步達到清熱的目的。
因此,怯熱湯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清熱瀉火、通便排毒,達到治療熱病的效果。
怯熱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解毒之功效。怯熱湯所治之症多為熱盛,如高熱、口渴、煩躁、便祕等,芒硝可有效清泄內熱,解除暑熱所致的諸症。
- 通腑導滯:芒硝能通利大腸,排除腸道積熱,使大便通暢。怯熱湯中常配伍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芒硝可輔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加速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瀉的效果。
怯熱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怯熱湯中多用寒涼藥物,以清熱解毒。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傷胃。
二、補脾益氣: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怯熱湯多用清熱解毒藥,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甘草可以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怯熱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降火:龍齒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功效。怯熱湯主治熱病煩躁、神昏譫語,龍齒可清熱解毒,降心火,緩解患者熱證所致的症狀。
- 鎮驚安神:龍齒入心經,能鎮驚安神,對於熱病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怯熱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也具有清熱生津、養陰安神之效,與龍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鎮驚安神、緩解熱病的功效。
怯熱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怯熱湯多用於治療熱病導致的胃氣上逆、胸悶氣促等症狀,枳殼可幫助緩解肝氣鬱結,解除胃氣上逆,達到清熱解暑、和胃降逆的效果。
- 行氣導滯,消食化積: 枳殼還具有行氣導滯、消食化積的作用。當熱病導致脾胃失調,食積不化時,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食物,緩解胃腸脹滿等症狀。
因此,怯熱湯中加入枳殼,不僅能清熱解暑,更能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達到治療熱病的多重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怯熱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百日以來結實壯熱,兼驚」,意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因體質偏實(非虛證)而出現高熱不退,且伴隨驚惕不安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熱證源於內有積滯鬱熱,或外邪入裏化熱,熱擾心神則生驚。方名「怯熱」,即突顯其清瀉實熱、鎮驚安神之核心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黃(炒)、樸消:
- 大黃苦寒,炒製稍緩其峻下之性,仍能瀉腸胃積滯、清血分實熱;樸消鹹寒,軟堅瀉下,助大黃通腑泄熱。二藥合用,引熱從大便而出,符合「通腑以瀉熱」之思路,尤適「結實壯熱」之實證。
甘草(炙):
- 甘緩和中,調和大黃、樸消之峻烈,護胃氣以防傷正,契合小兒「臟腑嬌嫩」之生理特點。
龍齒:
- 質重沉降,善鎮驚安神,針對熱擾心神之「驚」症,體現「熱去則神安」與「重鎮以定驚」雙重考量。
枳殼(麩炒):
- 理氣寬中,助大黃、樸消行氣通腑,使氣行則熱易散;麩炒減其燥性,更適小兒稚陰之體。
全方配伍特點
- 瀉熱為主,兼顧鎮驚:以通腑泄熱(大黃、樸消)為君,佐以鎮驚(龍齒)、調和(甘草)、行氣(枳殼),標本兼治。
- 劑量輕巧:小兒服量僅「半錢」,且濃煎分次溫服,既緩藥力,又防過劑傷正,反映古代兒科用藥「量少頻服」之智慧。
- 乳母同服:透過母乳傳遞藥效,間接調治嬰兒,為古代「母子同治」獨特療法。
總結
怯熱湯以瀉下清熱為本,結合安神定驚,針對實熱內結兼心神不寧之證,體現「釜底抽薪」與「標本同治」的治療邏輯,符合中醫「熱者寒之」「驚者平之」的辨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炒,銼)1兩,樸消1兩,甘草(炙)1兩,龍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上為粗末。
每服半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時與1分服,日3次。乳母服之亦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芒硝瀉下作用較強,小兒體質較弱,服用本方後,應密切觀察其大便情況,防止發生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怯熱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大黃(炒,銼)1兩,朴消1兩,甘草(炙)1兩,龍齒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小兒百日以來結實壯熱,兼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