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寬熱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寬熱飲旨在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幫助氣血運行通暢,解除氣機阻滯,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濕熱蘊結上犯,容易引起嘔吐,而枳殼可降胃氣、止嘔逆,有助於緩解濕熱上攻所致的噁心嘔吐。
「寬熱飲」方劑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攻下熱結:巴豆性峻猛,味辛,有瀉下通便之效,能強力攻破腸胃積熱,使熱邪隨大便排出,達到清熱瀉火、通腑排毒之目的。
- 消腫止痛:巴豆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然而,巴豆性猛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避免因劑量過大而引起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寬熱飲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瀉熱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邪,緩解發熱症狀;而通便作用則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宿便,降低腸道負擔,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在寬熱飲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地改善高熱、便祕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的功效。
「寬熱飲」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緩解藥性: 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方中其他藥物可能較為辛烈或苦寒,甘草可以減緩其烈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可以補益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鎮痛等功效,有助於緩解發熱症狀,並保護脾胃功能。
總之,甘草在「寬熱飲」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寬熱飲」方劑中使用芒硝,乃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功效。
其在方中主要用於清瀉蘊熱,消除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同時,芒硝亦可通利大腸,促進排泄,有助於排除體內熱毒。此外,芒硝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暑熱引起的頭脹、頭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寬熱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伏熱在裏,風痰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滞,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者」。其關鍵病機為 裏熱鬱結 與 痰滯氣逆,表現為:
- 熱鬱於內:伏熱潛藏臟腑,導致發熱反覆、氣促昏悶,脈象沉實。
- 痰阻氣滯:風痰壅塞上焦,阻礙肺氣宣降,故見喘悶;若痰熱困阻脾胃,則運化失司,日久則飲食不進、面黃肌瘦,然脈實顯示邪氣盛而非虛證。
此證屬 實熱夾痰,需通泄裏熱、滌痰開結,兼顧行氣導滯,使熱去痰消,氣機暢通則諸症自解。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枳殼(巴豆製)
- 炮製邏輯:以巴豆炒枳殼,意在以巴豆之辛熱峻下反佐製約,使枳殼 行氣破滯之力更專,卻不傷正。巴豆後棄去,僅取其「攻逐」之性滲入枳殼,增強破痰飲、通腑氣之效。
- 作用:主理氣寬胸,破痰結,尤宜風痰壅塞、氣機閉阻之證,兼能助大黃通腑泄熱。
2. 大黃
- 苦寒沉降,直瀉陽明實熱,導火毒、痰滯從大便而出,為 瀉熱通腑之君藥。
- 配伍枳殼,形成「 通腑降氣」結構,調暢中焦氣機,解決脾胃停滯。
3. 元明粉(芒硝精製品)
- 鹹寒軟堅, 滌蕩實熱痰結,助大黃瀉下燥屎痰癖,針對熱邪與痰滯膠結之重症。
- 現代臨床用於 稀釋痰液、通便退熱,符合「伏熱在裏」之病機。
4. 粉草(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大黃、芒硝峻烈之性, 護脾胃而防津傷,尤其小兒臟腑嬌嫩,需攻邪不伐正。
5. 薑蜜湯/薄荷湯送服
- 薑蜜湯:生薑辛散化痰,蜂蜜潤燥解毒,可緩和瀉下藥傷津之弊,適合痰熱膠結兼津液不足者。
- 薄荷湯:薄荷辛涼透表,助疏風熱,適用於外感風熱誘發伏熱之證。
組方邏輯與功效推理
全方以 「通泄為主,兼顧調氣」 為核心:
- 瀉熱通腑:大黃、元明粉峻下熱結,直折火勢,使裏熱從腸道泄出。
- 化痰行氣:巴豆製枳殼破氣消痰,開宣上焦閉塞,改善氣促昏悶。
- 攻而不猛:甘草緩和藥性,薑蜜輔助顧護正氣,適合小兒實熱證「 邪實而正未大虛」者。
此方 側重祛邪,對應現代「小兒急性熱病(如肺炎、腸胃型感冒)見痰熱內閉」或「食滯化熱便秘」等實證,其機理在於通過瀉下、行氣、化痰的協同作用,恢復氣機升降與腑氣通暢。
傳統服藥法
枳殼1兩(去瓤,銼片,用巴豆15粒,作二邊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至微黃色,去巴豆片),大黃1兩,粉草7錢半,元明粉2錢半。
上銼,焙為末。
臨時入元明粉,在乳鉢內同前藥末研勻,每服半錢至1錢。兒小者抄1字,用薑蜜湯或薄荷湯調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寬熱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1兩(去瓤,銼片,用巴豆15粒,作二邊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至微黃色,去巴豆片),大黃1兩,粉草7錢半,元明粉2錢半。 主治:小兒伏熱在裏,風痰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滯,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