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寬熱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寬熱飲旨在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幫助氣血運行通暢,解除氣機阻滯,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濕熱蘊結上犯,容易引起嘔吐,而枳殼可降胃氣、止嘔逆,有助於緩解濕熱上攻所致的噁心嘔吐。
「寬熱飲」方劑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攻下熱結:巴豆性峻猛,味辛,有瀉下通便之效,能強力攻破腸胃積熱,使熱邪隨大便排出,達到清熱瀉火、通腑排毒之目的。
- 消腫止痛:巴豆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然而,巴豆性猛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避免因劑量過大而引起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寬熱飲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瀉熱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邪,緩解發熱症狀;而通便作用則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宿便,降低腸道負擔,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在寬熱飲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地改善高熱、便祕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的功效。
「寬熱飲」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緩解藥性: 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方中其他藥物可能較為辛烈或苦寒,甘草可以減緩其烈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可以補益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鎮痛等功效,有助於緩解發熱症狀,並保護脾胃功能。
總之,甘草在「寬熱飲」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寬熱飲」方劑中使用芒硝,乃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功效。
其在方中主要用於清瀉蘊熱,消除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同時,芒硝亦可通利大腸,促進排泄,有助於排除體內熱毒。此外,芒硝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暑熱引起的頭脹、頭痛等不適。
主治功效
寬熱飲:治療小兒伏熱在裏的良方
寬熱飲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枳殼、巴豆、大黃、甘草、芒硝,主治功效為治療小兒伏熱在裡,風痰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滯,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者。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枳殼味苦、辛、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
巴豆性辛、熱,有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
大黃性苦、寒,歸大腸、胃、肝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總結
寬熱飲由枳殼、巴豆、大黃、甘草、芒硝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活絡止痛、理氣行氣等功效,主治小兒伏熱在裏,風痰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滯,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者。
傳統服藥法
枳殼1兩(去瓤,銼片,用巴豆15粒,作二邊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至微黃色,去巴豆片),大黃1兩,粉草7錢半,元明粉2錢半。
上銼,焙為末。
臨時入元明粉,在乳鉢內同前藥末研勻,每服半錢至1錢。兒小者抄1字,用薑蜜湯或薄荷湯調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寬熱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1兩(去瓤,銼片,用巴豆15粒,作二邊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至微黃色,去巴豆片),大黃1兩,粉草7錢半,元明粉2錢半。 主治:小兒伏熱在裏,風痰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滯,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