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熱湯
QU R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祛熱湯」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對於熱邪壅滯腸道,導致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可迅速清熱解毒,通暢大便,解除熱邪對人體的困擾。
- 引熱下行: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引導體內積熱下行,避免熱邪上擾心肺,導致神志不清、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大黃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熱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祛熱湯」中加入芒硝,其目的在於清熱瀉火,並促進排泄。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軟堅、通便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泄體內積熱,鹹味入大腸,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熱毒。此外,芒硝亦能軟化堅硬之物,有助於消除體內熱毒積聚,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因此,在「祛熱湯」中加入芒硝,可有效清熱瀉火,並促進排泄,達到治療熱證的目的。
祛熱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許多祛熱藥性較烈,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力平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 保護脾胃:祛熱藥物多會傷及脾胃,而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不受損傷,避免出現口乾舌燥、腹瀉等副作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更好地抵禦外邪入侵。
「祛熱湯」方劑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龍齒味甘鹹性涼,入心、脾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因心火熾盛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等症狀,龍齒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鎮驚安神:龍齒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因心神不寧、驚悸不安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意亂等症狀。在「祛熱湯」中加入龍齒,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清熱瀉火、鎮驚安神的效果。
「祛熱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當體內有熱邪鬱滯肝膽,導致氣機不暢,出現胸悶、脘腹脹痛、嘔吐等症時,枳殼可以疏肝解鬱,理氣降逆,緩解這些症狀。
- 行氣消積,降火解毒: 枳殼還能行氣消積,對於因熱邪鬱結導致的食積、腹脹、便祕等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此外,枳殼也具有一定的降火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祛熱湯」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行氣消積、降火解毒的作用,從而幫助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祛熱湯,出自《千金方》,由大黃、芒硝、甘草、龍齒、枳殼五味藥組成,主治嬰兒從出生一百天後,身體長得強壯,發熱兼有驚風。
大黃,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利水通便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熱痢腹痛、血熱吐衄、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等。
芒硝,味苦、鹹,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潤腸通便、軟堅散結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龍齒,味甘、鹹,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涼血、明目退翳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熱痢腹痛、血熱吐衄、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等。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理氣消脹、化痰止咳、瀉下通便等功效。用於治療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咳嗽痰多、便祕等。
祛熱湯五味藥組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利水通便等功效,用於治療嬰兒從出生一百天後,身體長得強壯,發熱兼有驚風,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3錢,黃連2錢,厚朴2錢,桃仁2錢,樸消2錢。
水煎,不拘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熱湯,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大黃3錢,黃連2錢,厚朴2錢,桃仁2錢,朴消2錢。 主治:火結。
祛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大黃(銼,炒)1分,朴消1分,甘草(炙),龍齒1分,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小兒百日以來,結實壯熱兼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