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喙丸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因濕邪阻肺而引起的痰多、咳嗽等症狀。烏喙丸主治痰涎壅盛,胸悶氣喘,半夏在此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痰濕阻滯胃氣而引起的噁心嘔吐。烏喙丸中加入半夏,可增強其止嘔作用,使患者的整體症狀得到改善。
烏喙丸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烏喙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舌乾燥,咽喉腫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肺胃之熱,解熱止渴,緩解症狀。
- 收斂固澀: 石膏亦有收斂固澀之效。烏喙丸中常與其他收斂藥物配伍,共同起到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的作用,防止熱邪耗傷津液,加強療效。
烏喙丸中含有藜蘆,原因如下:
- 瀉下逐痰: 藜蘆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瀉下逐痰之效,可治療痰熱鬱肺、胸悶氣喘等症。烏喙丸主治痰熱壅肺,氣逆喘咳,因此以藜蘆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 消腫止痛: 藜蘆亦可消腫止痛,對於痰熱導致的咽喉腫痛、胸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之效。烏喙丸中加入藜蘆,可輔助治療痰熱壅肺引起的相關症狀。
烏喙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烏喙丸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肉蓯蓉的補腎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潤腸通便,滑利關節: 肉蓯蓉還能潤腸通便,滑利關節,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便祕、關節疼痛等症狀。烏喙丸中加入肉蓯蓉,不僅有助於治療腎虛,更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提高療效。
烏喙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烏喙丸以溫陽化瘀為主,而桂枝可助其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 調和藥性,扶正祛邪: 桂枝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烏頭、附子等辛溫之品相配,可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同時也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加強溫陽化瘀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平和。
烏喙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烏喙丸主要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而乾薑則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有助於調經止痛。此外,乾薑還可溫肺化痰,改善寒凝氣滯導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烏喙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攻堅破積: 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通便、攻堅破積之效。對於積滯頑固,難以消化的病症,巴豆可迅速發揮作用,將積聚於體內的病邪驅除,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二、引藥入深: 巴豆性善走竄,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加強藥效。烏喙丸中其他藥物需深入體內才能發揮作用,巴豆的存在可作為引導藥物,使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烏喙丸:古方腸覃之治療分析
烏喙丸,源自古代醫籍,主治腸覃病。根據多部醫書的記載,其主要功效可歸納為:溫陽散寒,祛瘀消癥,利水通便,並兼治癰疽毒腫、久寒邪氣及男子疝痛等症。
腸覃病因及病機分析
腸覃,中醫病名,類似現代醫學中的腸道腫瘤或其他腸道占位性病變。古籍記載其病因多為「寒氣客於腸外,與胃氣相搏」,導致「正氣不榮,繫瘕內著,惡氣乃起」。其病機可概括為:
- 寒邪外侵: 寒邪侵襲腸道,與體內陽氣相搏,阻礙氣機運行。
- 正氣虧虛: 寒邪久留,耗傷正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滯。
- 瘀血內結: 氣滯血瘀,日久則在腸道內形成腫塊,即「系瘕內著」,「狀如懷胎,按之堅,推即移」。
- 月事如常: 由於病灶位於「腸外」,不影響胞宮,故「月事時下」。
烏喙丸方藥分析及治療原理
烏喙丸由以下藥物組成:烏喙(附子)、半夏、石膏、藜蘆、牡蒙(紫參)、肉蓯蓉、桂心(桂枝)、乾薑、巴豆。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方中以附子(烏喙)為君藥,大辛大熱,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旨在驅除客於腸外的寒邪,恢復脾胃陽氣。乾薑、桂枝輔助附子溫中散寒,溫通經脈。
- 祛痰化濕,降逆止嘔: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消除寒濕痰飲,改善「臚脹」等症狀。
- 清熱瀉火,軟堅散結: 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與溫熱藥同用,既可制約溫燥,又能軟堅散結,有助於消散腫塊。
- 攻逐水飲,破癥消積: 巴豆辛熱有毒,具有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破癥瘕積聚之功,與附子相配,一寒一熱,相互制約,並能加強破癥消積的作用。藜蘆湧吐風痰,與巴豆合用,可增強攻逐之力。
- 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牡蒙(紫參)苦寒,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之功,有助於消散腸中瘀血積聚,緩解疼痛。
- 補腎助陽,溫補下元: 肉蓯蓉甘溫,補腎益精,助陽散寒,有助於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並可緩解「男子疝痛」。
綜合分析
烏喙丸全方以溫陽散寒為主,兼顧清熱、化痰、破癥、活血等多重功效。方中辛熱藥物與寒涼藥物並用,攻補兼施,寒溫並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溫陽散寒、祛瘀消癥、利水通便等作用,達到治療腸覃的目的。此外,方中藥物還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可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癰疽毒腫、久寒邪氣、男子疝痛等。
總之,烏喙丸是治療腸覃的有效方劑,其配伍嚴謹,藥效全面,體現了古代醫家高超的醫學智慧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傳統服藥法
烏喙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木香1兩,細辛1兩,赤芍藥1兩,桂心1兩,檳榔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柴胡1兩(去苗),赤茯苓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喙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服用烏喙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喙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烏喙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木香1兩,細辛1兩,赤芍藥1兩,桂心1兩,檳榔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柴胡1兩(去苗),赤茯苓半兩。 主治:七疝諸寒,臍旁痛,上攻胸中,滿悶少氣。
烏喙丸,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烏喙(炮,去皮尖)1錢,半夏(湯洗7次)4錢,石膏(煅)1錢,藜蘆(炒)1錢,牡蒙1錢,蓯蓉(酒浸)1錢,桂心1錢3字,乾薑(炮)1錢3字,巴豆6-7個(研膏)。 主治:腸覃病。因寒氣客於腸外,與胃氣相搏,正氣不榮,繫瘕內著,惡氣乃起,始如雞卵,久久乃成,狀如懷胎,按之堅,推即移,月事時下;亦治乳餘疾,大小便不利,並食有伏蟲,臚脹;癰疽,毒腫;久寒邪氣;男子疝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