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金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烏金丸以補腎固精為主,但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藥物吸收和腎氣的運化。陳皮加入,可健脾和胃,助藥力達到腎臟,增強補腎固精的效果。
- 行氣止痛: 烏金丸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陽痿遺精等症,而陳皮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藥物可能引起的腹脹、便祕等副作用,使藥物更平緩地發揮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烏金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除痞的功效。烏金丸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行腹痛等症。枳殼可協助行氣活血,促進瘀血消散,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經行不暢等症狀。
- 降氣止嘔: 枳殼亦可降氣止嘔,適用於氣逆上衝所致的呃逆嘔吐。烏金丸中某些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可能造成部分人體虛弱者出現胃氣上逆的症狀。枳殼可輔助降氣止嘔,防止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烏金丸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烏金丸主治血瘀所致的經閉、痛經、癥瘕等症,川芎能有效改善血流循環,促進血液流通,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改善體內環境,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更好的療效。
烏金丸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功效。其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改善因便祕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冬葵子也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烏金丸本身以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爲主,加入冬葵子可以更好地起到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作用,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烏金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益母草,主要是因為益母草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能支持烏金丸的治療效果。益母草又稱為「母草」,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調理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健康方面。它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婦女在產後恢復、經期不調等狀況均有正面影響。
此外,益母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可以改善體內的循環和代謝,幫助排除多餘的毒素,使身體更加健康。它的抗炎作用也能增強整體免疫力,對於輔助治療其他疾病亦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烏金丸中添加益母草,不僅能增強其活血的效果,還能提升整體的調理作用,使得方劑更加全面,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這樣的配伍,使烏金丸在女性健康管理中,尤其是在產後修復與月經調理方面,具有明顯的臨牀價值。
烏金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烏金丸主治血虛精虧,肝腎不足,而生地黃可補益肝腎,滋養血液,改善精血虧虛的狀態。
-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瀉火,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患者體質。
烏金丸方劑中加入車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烏金丸作為治療腎虛、精虧、遺精等病症的方劑,常伴隨濕熱內蘊,車前草可助其清熱利濕,改善腎虛所致的諸般症狀。
- 清熱解毒: 車前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解暑熱、消炎止痛。烏金丸中,車前草的加入可輔助其他藥材,減輕腎虛所引發的炎症反應,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金丸中包含「急性子」,其主要原因在於:
- 利水消腫:急性子性味辛、苦、寒,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烏金丸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急性子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 活血化瘀:急性子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烏金丸中也常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與急性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金丸中包含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首先,麻黃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適用於外感風寒,症狀為鼻塞、流清涕、咳嗽等。
其次,烏金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痠軟、耳鳴等症,而麻黃在方中並非發揮其宣肺作用,而是取其溫腎助陽之效。
因此,麻黃在烏金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溫腎壯陽、補腎固精的功效。
烏金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寒涼: 烏金丸藥性偏寒,主要用於治療熱症,如血熱、虛火上炎等。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烏金丸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生薑還可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總之,生薑在烏金丸方中起著調和藥性、促進吸收、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烏金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健脾開胃:砂仁味辛,性溫,具有理氣消脹、健脾開胃之功效。烏金丸作為治療脾胃虛寒、飲食積滯的方劑,砂仁的加入可以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轉,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消食化積,增進食慾。
- 溫脾暖胃,驅寒止痛:砂仁性溫,入脾胃經,能溫脾暖胃,驅寒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砂仁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改善脾胃功能。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金丸」主治功效分析
「烏金丸」一方在中醫典籍中記載頗多,其應用廣泛,主治功效與具體組成隨著不同醫家與不同疾病而有所變化。綜合上述古文內容,可歸納出「烏金丸」的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一、 婦科疾病
1. 難產、橫產、死胎不下
- **《女科旨要》**記載「烏金丸」可治「難產」、「橫逆之厄」、「死胎不能猝下」。
- 治療原理: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為主。方中常配伍益母草、當歸、川芎、枳殼、急性子等藥物。
-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為婦科要藥,可促進子宮收縮。
- 當歸、川芎:活血行氣,祛瘀止痛,有助於推動胎兒及胎盤排出。
- 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可緩解產婦腹脹、疼痛等症狀。
- 急性子:軟堅散結,活血消腫,有助於軟化宮頸,促進胎兒娩出。
- 生地、蘇葉、白芍:滋陰養血、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2. 胞衣不下
- **《女科旨要》**指出「烏金丸」可治「胞衣不下」。
- 治療原理: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方中常與蔥頭、當歸等同用。
- 蔥頭:發散風寒,通陽活血。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二者合用,可溫通經脈,促進胞衣排出。
3. 產後諸症
- **《女科旨要》**廣泛論述了「烏金丸」在產後多種病症中的應用,包括產後血暈、口乾心悶、乍寒乍熱、眼花、失音不語、腹痛兼瀉、百節痠痛、血來成片塊、血崩、膈滿氣逆、心痛、口鼻黑氣及鼻衄、喉中沙作蟬聲、中風等。
- 治療原理:總體而言,以活血化瘀、調和氣血、補益氣血、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等法則為主,根據不同症狀,靈活配伍藥物。
- 產後血暈:活血化瘀為主,配伍白芍、菊花等以養血平肝。
- 產後口乾心悶:活血化瘀,兼以養陰清熱。
- 產後乍寒乍熱:活血化瘀,兼以調和營衛。
- 產後眼花:活血化瘀,兼以養血明目,配伍燈心、黃連等以清心瀉火。
- 產後失音不語:活血化瘀,兼以宣肺開竅,配伍甘菊、枳殼、桔梗等。
- 產後腹痛兼瀉:活血化瘀,兼以溫中止瀉,配伍神麯、白豆蔻等。
- 產後百節痠痛:活血化瘀,兼以補益氣血、舒筋活絡,配伍白芍、當歸等。
- 產後血來成片塊:活血化瘀,兼以疏肝理氣,配伍木通、香附等。
- 產後血崩:活血化瘀,兼以補氣止血,配伍川斷等。
- 產後膈滿氣逆:活血化瘀,兼以降氣止嘔,配伍烏藥、枳殼等。
- 產後心痛:活血化瘀,兼以溫經散寒,配伍柴胡、半夏等。
- 產後口鼻黑氣及鼻衄:活血化瘀,兼以清熱涼血,配伍羌活、升麻等。
- 產後喉中沙作蟬聲:活血化瘀,兼以清熱利咽,配伍山豆根、歸尾等。
- 產後中風:活血化瘀,兼以祛風通絡,配伍羌活、五靈脂、生地等。
4. 經水不調、崩漏帶下
- **《濟世神驗良方》**記載「烏金丸」可治「婦人三十六病,思慮過度變生疾,不孕崩中帶下」等症。
- **《婦科秘方》**提及「烏金丸」可用於治療經水已絕復來,淋漓不止等症。
- 治療原理:以調經、止血、補益為主。方中常配伍大黃、木香、沒藥等。
- 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沒藥:散瘀定痛,消腫生肌。
- 三者合用,可行經、逐瘀、止痛。
二、 血痢、瀉血
- **《聖濟總錄》**記載「烏金丸」可治「血痢」、「瀉血血痢」。
- 治療原理: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為主。方中以烏藥為主藥,並記載以「炭火燒存性」入藥。
- 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燒炭存性後,增強其收澀止血之功。
- 另有方中用巴豆、大棗治療赤白痢,巴豆有毒,應當炮製減毒後使用,大棗可緩解巴豆的毒性。
三、 疔瘡
- **《新刻圖形枕藏外科》**記載「追毒烏金丸」可用於治療黑疔、赤疔、白疔、青疔、黃疔等多種疔瘡。
- 治療原理: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祛風燥濕為主。根據不同類型的疔瘡,配伍不同的藥物。
- 黑疔:配伍當歸、連翹等。
- 赤疔:配伍白馬蹄香等。
- 白疔:配伍乳香、黃耆、蟾酥等。
- 青疔:配伍清肝流氣飲、清心流氣飲等。
- 黃疔:配伍黃耆、乳香等。
- 足生火疔:配伍黃耆、乳香等。
總結
「烏金丸」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古方,其具體組成和功效主治因不同醫家和不同病症而有所差異。從上述古文分析來看,「烏金丸」主要應用於婦科疾病,尤其擅長治療產後諸症,此外還可用於治療血痢、瀉血以及疔瘡等。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活血化瘀、調和氣血、補益氣血、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等法則,達到扶正祛邪、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家在使用「烏金丸」時,常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因此,臨證應用時,應當辨證施治,不可拘泥於古方。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不拘多少。
切片,以無灰酒拌,九蒸九曬,為末,再以酒丸,如椒目大。
每服3錢,空心白湯送下。飲食忌進半日,小便如桅子汁色,則濕熱之氣從小便而出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金丸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金丸, 出處:《馮氏錦囊》卷十三。 組成:錦紋大黃不拘多少。 主治:濕熱痢疾。
烏金丸,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陳京墨1斤,陳皮3錢,沒藥3錢,百草霜3錢,飛面3錢。 主治:婦人胎前産後三十六症。
烏金丸,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組成:陳皮1兩,枳殼3兩,川芎1兩,冬葵子2兩,益母草6兩(煎汁),生地3兩,車前2兩,急性子2兩,鹿角屑3兩,麻黃、生薑、脂麻、黃楊頭、砂仁(爲衣)。 主治:難産。
烏金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槐鵝半斤,羌活2兩,白附子2兩,天麻3兩,枳殼1兩(去瓤),皂莢30挺(肥者),踯躅花1兩,麻黃2兩(去根節),胡桃瓤1兩,烏蛇1條(重3兩),臘月鴉1隻(去足),臘月狐肝1具。 主治:風毒攻註皮膚,遍身瘙癢,煩熱多汗。
烏金丸, 出處:《成方便讀》卷二。 組成:香附4兩(童便1盞,牛膝1兩5錢同炒,去牛膝),官桂1兩,五靈脂1兩,延胡1兩,當歸(醋炒)1兩,桃仁(去皮尖)1兩,烏藥1兩,莪朮1兩,乳香(去油)5錢,沒藥(去油)5錢,木香5錢,黑豆1升(煮汁),紅花2兩,蘇木2兩,酒5碗。 主治:婦人氣滯血結,癥瘕瘀痛,經閉。
烏金丸,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義》引《良方集成》。 組成:台烏3兩,熟大黃3兩,人參3兩,莪朮3兩,三棱3兩,赤芍3兩,黃芩3兩,延胡索3兩,丹皮3兩,阿膠3兩,蒲黃3兩,香附3兩,烏豆皮3兩,生地(忌鐵器)3兩,川芎3兩,寄奴2兩,蕲艾2兩,白扁豆2兩(以上用蘇木水炙)。 主治:婦人七情抑鬱,氣滯食減,口苦咽燥,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胸脅刺痛,崩漏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