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臛

YANG ROU HU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腎經 25%
心經 25%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肉臛方劑中以羊肉為主要食材,其原因如下:

  1. 溫補陽氣:羊肉性溫熱,具有溫補脾腎、益氣補血的功效,適合寒性體質或陽虛者食用,可改善畏寒怕冷、手腳冰冷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羊肉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能滋補氣血,潤澤肌膚,對於冬季乾燥、皮膚粗糙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羊肉臛作為食療方劑,除了羊肉外,還可加入其他藥材,根據個人體質和症狀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羊肉臛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資料,「羊肉臛」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妊娠初期不適: 初欲有妊,心中憒悶,嘔吐不下食,惡聞食氣,頭重眼腫,四肢煩疼,多卧少起,惡寒,汗出疲乏。
  • 脾胃虛弱: 脾胃氣弱,食即嘔逆,食不消化,羸劣瘦弱,不嗜食,四肢無力,漸羸瘦,常欲嘔吐,見食即欲嘔吐,瘦弱無力。
  • 水腫: 水腫,水氣,面目及四肢虛腫,大便不通。
  • 蛔蟲病: 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 中風: 忽遇風,發身心頓惡,或不能言。

治療原理分析

羊肉臛的主要成分為羊肉和薑,從中醫角度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溫補脾胃

  • 羊肉: 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健脾、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羊肉溫補脾胃,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等症狀。
  • 薑: 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生薑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緩解嘔吐。

2. 益氣養血

  • 羊肉: 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羸瘦、疲乏等症狀。
  • 羊骨: 可以溫補脾胃,強筋健骨。

3. 散寒解表

  • 薑: 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驅散體表的寒邪,緩解惡寒、汗出等症狀。

4. 驅蟲

  • 在《本草綱目》和《太平聖惠方》中提到,羊肉臛與萑菌或鶴蝨同用,可以治療蛔蟲病。推測可能是羊肉臛的氣味或某些成分不利於蛔蟲的生存,從而起到驅蟲的作用。

5. 行氣活血

  • 在《醫心方》和《雜病廣要》中提到,羊肉臛可作為中風患者恢復期的輔助食療,可能與其溫補作用有關。羊肉和薑均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中風後遺症的恢復。

6. 利水消腫

  • 在《聖濟總錄》中提到,羊肉臛與商陸同用,可以治療水腫。商陸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與羊肉臛同用,可能增強了利水消腫的作用。

總結

羊肉臛是一道以羊肉和薑為主要成分的藥膳,具有溫補脾胃、益氣養血、散寒解表、驅蟲、行氣活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古代醫籍中記載其主要用於治療妊娠初期不適、脾胃虛弱、水腫、蛔蟲病、中風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羊肉和薑的溫補、散寒、和胃等作用,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籍中記載的羊肉臛的配方略有不同,其功效也有所側重。

傳統服藥法


章陸根1斤(刮去皮,薄切),羊肉1斤。
煮章陸根令爛,去滓,細羊肉,下蔥、豉、鹽如食法,隨意食之,腫愈後亦宜作此。亦可常搗章陸與米中拌蒸作餅子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頭重怕冷經常疲勞想睡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肉臛,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章陸根1斤(刮去皮,薄切),羊肉1斤。 主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水氣洪腫。

羊肉臛,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羊肉4兩(切,炒作臛),面半兩。 主治:初欲有妊,心中憒悶,嘔吐不下食,惡聞食氣,頭重眼腫,四肢煩疼,多卧少起,惡寒,汗出疲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