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梅丸

SHUI M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脾經 17%
肝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0%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水梅丸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水梅丸清熱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利咽開音: 豬牙皁可清熱利咽,開音通竅,對於因熱毒閉阻咽喉而引起的聲音嘶啞、失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與水梅丸疏風解表、利咽開音的作用相一致。

水梅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功效。水梅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的加入可促進肺氣宣降,利咽開音,減輕咽喉部位的炎症。
  2. 引藥下行:桔梗還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咽喉部位,增強藥效。水梅丸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板藍根等,需要桔梗的引導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水梅丸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止痛 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之效。水梅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齒痛、口眼歪斜等症,而防風恰能 驅散風寒濕邪,止痛解痙,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此外,防風還能 疏通經絡,有助於藥效更好地到達病竈,進一步提升藥效。

水梅丸方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收斂,可固澀腸胃,止瀉止痢。對於水梅丸所治的濕熱下注、腸滑泄瀉等症,白礬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減少腸道蠕動,緩解腹瀉。
  2. 清熱解毒:白礬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的滋生,減輕濕熱對人體的侵襲。配合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水梅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與水梅丸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通竅止痛的療效。
  2.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白芷亦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改善肺氣不利、痰濕壅肺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水梅丸

主治功效

依據古文記載,水梅丸主治腸痔,特別是伴有肛邊有核、腫痛、發歇不定,又名風痔的症狀。以及肛邊有核,痛發寒熱,生瘡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水梅丸由白殭蠶組成,將其研磨成末,以水梅肉和丸。

  • 白殭蠶: 依據古文內容,白殭蠶具有治療腸痔的功效,特別針對肛邊有核、腫痛等症狀,同時對於發寒熱、生瘡也有一定的療效。推測其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 水梅肉: 水梅肉作為賦形劑,與白殭蠶末混合製成藥丸,方便服用。古文並未明確指出其藥理作用,但可推測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潤滑腸道、輔助排便的作用,有利於緩解痔瘡症狀。

結合來看,水梅丸以白殭蠶為主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以治療腸痔引起的各種症狀。水梅肉則作為輔助,幫助藥物成型並可能有利於藥效發揮。

枳實丸

主治功效

依據古文記載,枳實丸主治腸痔下血。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枳實丸由枳實和皂莢組成。

  • 枳實: 枳實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的功效。在古文中,它被用於治療腸痔下血,可能是通過其行氣、消積的作用,改善腸道功能,進而緩解出血症狀。
  • 皂莢: 皂莢具有祛痰、通便的作用。在枳實丸中,皂莢刺燒存性為末後與枳實同煎,並加入麝香。皂莢刺燒存性可能具有止血的作用,而麝香則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三者合用,可能起到行氣活血、化痰止血的作用。

總體而言,枳實丸通過枳實的行氣消積、皂莢的祛痰通便與止血,以及麝香的活血化瘀,共同達到治療腸痔下血的目的。

以上分析乃基於古文內容推測而得,具體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傳統服藥法


大青梅20個,豬牙皂30條,桔梗2兩,防風2兩,淨食鹽12兩,塊明礬3兩,白芷2兩。
上為細末,拌勻,和青梅裝入瓷瓶,愈陳愈佳。
痰厥口噤,用此擦牙;喉風乳蛾,每用1丸,含,咽津液。吐出惡涎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急性咽喉炎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腦中風乳腺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水梅丸,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一引《勝金方》。 組成:白僵蠶2兩(洗,銼,炒微黃,爲末)。 主治:風痔忽生,痔頭腫痛,又忽自消,發歇不定者。

水梅丸, 出處:《喉科心法》卷下。 組成:大青梅20個,豬牙皂30條,桔梗2兩,防風2兩,淨食鹽12兩,塊明礬3兩,白芷2兩。 主治:中風痰厥,牙關不開。並喉痹乳蛾。

水梅丸,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八。 組成:南星半分,半夏半分,白硼半分,白鹽半分,桔梗半分,防風半分,厚朴半分,芒消半分,甘草半分。 主治:暴感風寒,咽喉緊縮妨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