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藥酒

JIN YAO JI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7%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1%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葉在浸藥酒方劑中常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感冒、咳嗽、頭痛、惡寒等症狀,加入紫蘇葉可起到溫散寒邪、宣肺通竅的作用。
  2. 行氣寬中: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止嘔的作用。對於因寒邪阻滯氣機而引起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紫蘇葉可以起到行氣止痛、寬中和胃的作用。

綜上,紫蘇葉在浸藥酒方劑中,可發揮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作用,用以治療風寒感冒、咳嗽、胸悶、腹脹等病症。

浸藥酒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活血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浸酒後,藥性更易於滲透,可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2. 祛風除濕: 川牛膝同時具備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浸酒服用可起到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因此,將川牛膝加入浸藥酒方劑,可發揮其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浸藥酒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藥性。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舒筋活絡,緩解疼痛。同時,丹參具備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將丹參加入浸藥酒中,能發揮其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藥效,有助於治療瘀血阻滯、疼痛等症狀。

浸藥酒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浸泡於藥酒中,可增強藥酒的溫陽散寒之力,對於寒性體質或因受寒導致的疾病,例如風寒感冒、脘腹冷痛等,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含有薑辣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至身體各部位,提高藥效。此外,生薑還能緩解部分藥材的寒涼屬性,使藥酒服用起來更舒適。

浸藥酒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藥酒多用於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而生地黃能平衡藥酒的溫燥之性,防止燥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可滋陰潤燥、補血養血,尤其適用於因血虛或陰虛所致的熱病、燥病、血虛、津液不足等症。加入藥酒中,可增加藥酒的滋陰潤燥之效,提升其療效。

方劑中加入淡豆豉浸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解表透邪: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透解表邪之功。酒性溫熱,可引藥力深入,使藥效發揮更佳。對於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淡豆豉與酒結合,可起到解表散寒、疏風解表的作用。
  2. 消腫止痛:淡豆豉亦具消腫止痛功效,可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酒能活血通絡,有助於藥效滲透到患處,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淡豆豉浸酒的組成,充分利用了藥材和酒的特性,達到解表透邪、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外感風寒、肢體疼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方劑中加入紫菀,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肺化痰: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紫菀能有效改善,有助於緩解酒後喉嚨乾澀、痰多等不適。
  2. 補氣益血: 紫菀除了潤肺化痰之外,還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浸泡於酒中,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乏力,進而提升酒的滋補功效。

因此,方劑中加入紫菀,不僅能改善酒的口感,更能發揮其潤肺止咳、補氣益血的藥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方劑中使用防風浸酒,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酒性溫熱,可助藥力深入經絡,驅散體內寒邪,適合治療風寒引起的感冒、關節疼痛等病症。
  2. 行氣活血: 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防風,可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解除風寒濕邪對經絡的阻滯,緩解疼痛。

因此,將防風浸酒,可有效發揮其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劑中使用橘皮浸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理氣,疏肝解鬱: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理氣、疏肝解鬱、燥濕化痰的功效。浸酒後,藥性更易於揮發和滲透,有助於緩解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橘皮中含有揮發油,可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酒性溫熱,可助藥力滲透,加強橘皮的活血化瘀作用。

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脾、腎經,有潤腸通便、滋陰補腎、降血壓、抗衰老等功效。在浸藥酒方劑中加入火麻仁,主要考慮以下原因:

  1. 潤腸通便:火麻仁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適合用於治療便祕、腸燥等症狀,改善因便祕引發的頭暈、口乾、失眠等問題。
  2. 滋陰補腎:火麻仁性涼,能滋陰降火,同時入腎經,可補腎益精,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陽痿早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火麻仁在浸藥酒方劑中能起到潤腸通便、滋陰補腎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藥酒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浸藥酒」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火麻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等傳統代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紫菀具有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等功效。

中藥方劑「浸藥酒」具有心臟氣血瘀滯,導致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發作時胸悶加重,甚至連乳房都脹滿,頭面昏沉閉塞,還會出現咳嗽、氣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紫蘇3兩,牛膝3兩,丹參3兩,生薑6兩,生地黃3升,香豉3升,紫菀3兩,防風4兩,橘皮3兩,大麻仁1升5合。
上細切,絹袋盛,以清酒二斗5升,浸三宿後開。
每服溫1盞,用下桃仁丸,酒盡更添。
忌蕪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活血、化痰止咳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神經性厭食症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浸藥酒,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組成:紫蘇3兩,牛膝3兩,丹參3兩,生薑6兩,生地黃3升,香豉3升,紫菀3兩,防風4兩,橘皮3兩,大麻仁1升5合。 主治:痃癖氣,漫心脹滿不下食,發即更脹連乳滿,頭面閉悶,咳氣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