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散
JIN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進食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和胃: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脘腹脹滿等症狀,白扁豆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止瀉止痢: 白扁豆富含蛋白質和澱粉,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虛洩瀉、食積腹瀉等症狀,白扁豆能起到固腸止瀉,緩解腹瀉的功效。
因此,進食散中加入白扁豆,可起到健脾和胃、止瀉止痢的作用,幫助改善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當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進食散」方劑中含有「石蓮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石蓮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石蓮肉,有助於緩解因食積、暑熱等原因引起的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促進食慾,幫助消化。
- 涼血止血、消腫生肌: 石蓮肉還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創傷等症狀,石蓮肉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進食散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補氣健脾: 進食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吸收。
- 扶正固本: 人參還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體虛乏力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進一步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食慾恢復。
因此,人參作為進食散中重要的藥材,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達到治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功效。
「進食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停,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祛濕,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故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強健脾開胃之效。
- 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通利水道。若患者因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導致水腫等症狀,茯苓可利水滲濕,消退水腫,輔助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茯苓在「進食散」中起到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進食散」方劑中包含「神麴」,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健脾胃。其含有的蛋白酶、澱粉酶等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和澱粉,有助於改善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
- 和胃止嘔: 神麴能和胃止嘔,對於因食積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將神麴加入「進食散」方劑,有助於增強其消食化積、和胃止嘔的效果,以達到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
進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的作用。進食散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性質偏寒涼或溫燥,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穏定和諧。
- 緩解副作用: 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保護胃黏膜等作用。進食散可能含有某些刺激性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
進食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健脾開胃:白芷味辛、甘,性溫,入肺、胃經。能通鼻竅,開胃進食,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可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功能。
二、祛風散寒:白芷亦具祛風散寒之效,可溫經散寒,對於因寒邪阻滯脾胃而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痛等症,可起到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白芷在進食散中,既能健脾開胃,又能祛風散寒,對於改善食慾,增強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進食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進食散中加入木香,有助於疏通腸胃氣機,緩解食積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腹痛。
- 健脾開胃: 木香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木香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功能,幫助恢復食慾。
進食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進食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而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增強食慾,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
2. 提高免疫力:黃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進食散中加入黃耆,不僅能改善脾胃功能,還能增強免疫力,防止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引發其他疾病。
主治功效
進食散主治功效分析
「進食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問題,其核心病機在於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無力腐熟水穀,導致飲食減少,甚至完全無法進食。
古文主治記載與分析
脾胃虛冷,不思食
多篇古文均記載了「進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冷,不思食」的症狀,包括:
- 《蘇沈良方》:「治脾胃虛冷,不思食。」
- 《世醫得效方》:「理脾元虛冷,不思飲食。」
- 《證治準繩‧女科》:「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
- 《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分析: 這些記載均明確指出「脾胃虛冷」是主要病機。脾胃虛冷則運化無力,水穀不化,故見不思飲食。
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
除了針對一般脾胃虛冷,「進食散」還特別適用於「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的情況:
- 《蘇沈良方》:「及久病入脾虛,全不食者,只一二服,便頓能食。」
- 《世醫得效方》:「久病脾虛,全不食者。」
- 《證治準繩‧女科》:「及久病人脾胃虛,全不入食者。」
- 《雞峰普濟方》:「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服之能食。」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
- 《醫方選要》:「及久病人胃弱全不食者。」
- 《濟陽綱目》:「及久病胃弱,全不食者。」
分析: 久病耗傷正氣,脾胃氣虛更甚,以致水穀精微不能化生,氣血生化乏源,則見「全不食」。
其他症狀
部分古文還記載了「進食散」治療的其他伴隨症狀:
- 《嚴氏濟生方》:「胸膈痞塞,腹脹怠墮,全不進食,痰逆噁心,大便溏泄。」
- 《玉機微義》:「胸膈痞塞,腹脹,怠惰,不思食,噁心溏泄。」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療腹脹吐逆。」
分析: 這些症狀皆因脾胃虛寒,運化失司所致。「胸膈痞塞,腹脹」是因中焦氣機阻滯;「怠墮」是氣虛無力;「痰逆噁心」是因水濕不化,聚而成痰,上逆於胃;「大便溏泄」是因脾失健運,水濕下注。
治療原理分析
進食散主要成分及藥理分析:
從主治功效來看,「進食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溫中散寒:
- 方中川烏、良薑、肉桂、草豆蔻仁均為辛溫之品,可溫中散寒,驅除脾胃寒邪。
- 如《蘇沈良方》載:「予疑此藥太熱,潛云不然。用之三十年無不效者。」說明該方溫熱性質明顯,針對脾胃「虛冷」之證。
健脾益氣:
- 人參、甘草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茯苓健脾滲濕,協助運化水濕。
- 白扁豆健脾化濕。
行氣消滯:
- 青皮、陳皮理氣行滯,可疏通中焦氣機,緩解胸膈痞塞、腹脹等症狀。
- 木香行氣止痛,調理腸胃。
- 神曲助消化,消食積。
收澀止瀉:
- 石蓮肉、訶子可收澀止瀉,改善大便溏泄的症狀。
- 同時,訶子還能斂肺止咳。
發汗解表、袪風除濕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溼。
- 黃耆增強免疫力。
綜合分析: 「進食散」通過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行氣消滯、收澀止瀉等多重作用,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從而改善食慾,達到「進食」的目的。特別是方中重用辛溫之品,針對脾胃「虛冷」的病機,切中要害,故對久病脾虛,全不食者有顯著療效。
傳統服藥法
半夏曲1兩,肉豆寇(面裹煨)1兩,草草果仁1兩,高良薑(炒)1兩,麥糵(炒)1兩,附子(炮,去皮尖)1兩,丁香1兩,厚朴(去皮,薑炒)1兩,陳皮(去白)1兩,人參(去蘆)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1枚煎,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進食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神曲(炒)、麥芽(炒)、砂仁、山楂。 主治:醒脾和胃。主治:疹後不食。
進食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四引李潛方。 組成:青皮1分,陳皮(去瓤)1分,草豆蔻3個,甘草1分(炙),訶子(去核,煨)5個,高良薑(薄切,炒)1分,川烏頭1個(炮,去皮臍),肉桂1分(去外皮)。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
進食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 進食散(《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組成:白扁豆(微炒)2錢半,石蓮肉(炒,去心)2錢半,人參(焙)2錢半,茯苓1錢半,神曲2錢半,甘草(炙)1錢,白芷1錢,木香1錢,黃耆1錢。主治:進食。 。 主治:進食。
進食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 組成:半夏曲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草果仁1兩,高良薑(炒)1兩,麥糵(炒)1兩,附子(炮,去皮尖)1兩,丁香1兩,厚朴(去皮,薑炒)1兩,陳皮(去白)1兩,人參(去蘆)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虛寒,或爲生冷所傷,或七情所擾,胸膈痞塞,不思飲食,痰逆惡心,大便溏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