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其行氣化濕的功效。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其行氣作用可疏通腸胃氣機,化濕則可消解濕濁,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中脘痞滿、腹脹便溏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消中分利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厚朴的加入,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行氣化濕、消食導滯的效果,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腸胃不適。
-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
因此,消中分利湯中加入山楂,可以起到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促進食積消散,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治療效果。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的加工品,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消中分利湯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狀,神麴能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減輕腸胃負擔,促進消化吸收。
- 和胃降逆: 神麴還具有和胃降逆之效,能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消中分利湯中加入神麴,有助於調和胃氣,降低胃中食物逆流的可能性,改善消化不良所引發的不適。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麥芽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胃、和中化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的食積停滯,麥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分解食物,改善消化不良,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
- 疏肝理氣: 麥芽亦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消中分利湯往往用於治療脾胃濕熱、食積內停等症狀,而肝氣鬱結常與脾胃濕熱相互影響,故加入麥芽可起到疏肝理氣,協調脾胃的作用,提升療效。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滯,行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消滯、行氣化痰之效。消中分利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濕阻、胸悶脘痞、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陳皮可以幫助理氣消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健脾和胃,燥濕化痰:陳皮具有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同時還能化解痰濕,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因此,陳皮在消中分利湯中能夠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中分利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溼: 豬苓性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之效。消中分利湯旨在治療溼熱蘊結中焦,導致小便不利、腹脹、口苦、苔黃膩等症。豬苓可有效利水滲溼,幫助清除體內溼熱,緩解上述症狀。
2. 協同功效: 豬苓常與茯苓、澤瀉等藥材配伍,共奏利水滲溼之效。消中分利湯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具有清熱燥溼的作用,與豬苓相互協同,增強利水滲溼的效果,達到整體治療的目的。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健脾和胃之效。對於中焦氣滯、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青皮可以起到疏通氣機、消解積滯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 化痰利濕:青皮還具有一定化痰利濕的作用,對於脾胃濕熱、痰濕阻滯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青皮可以起到清熱化濕、消痰利水的效果,幫助改善消化系統功能。
因此,消中分利湯中加入青皮,可以發揮理氣消積、化痰利濕的作用,從而達到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的效果。
消中分利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消中分利湯主治濕熱中阻,脾胃不和,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澤瀉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緩解脾胃溼阻,改善消化功能。
- 健脾利濕: 澤瀉兼具健脾利濕之效。濕熱阻滯脾胃,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水濕停滯。澤瀉利水滲濕,同時也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使濕熱得以清除,達到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消中分利湯中包含大腹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 利水消腫:大腹皮味甘、性寒,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消中分利湯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水濕內停導致的中焦氣滯、腹脹、便溏等症狀,大腹皮可有效利水消腫,改善這些症狀。
- 行氣化濕:大腹皮還能行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濕熱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消中分利湯中的其他藥材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行氣化濕的作用,與大腹皮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中分利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脾虛,傷食作腫,善能飲食」,意指小兒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飲食積滯導致水濕停聚,形成水腫;然因胃納尚可,食慾未減,反因積滯加重脾胃負擔,形成「虛中夾實」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虛失運,食積化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消食導滯,理氣和中
- 山楂、神曲(炒)、麥芽(炒):三者合稱「焦三仙」,專攻消食化積。山楂善消肉食油膩,神曲消穀食,麥芽消麵食,共解傷食之根。
- 厚朴(炒)、陳皮、青皮:厚朴行氣寬中,陳皮理氣燥濕,青皮破滯疏肝,三藥協調氣機,助脾胃升降,化解腹脹痞滿。
利水消腫,分消濕濁
- 豬苓、澤瀉:二者性淡滲利,導水濕從小便而出,針對「作腫」之標。
- 大腹皮:既行氣寬中,又利水消腫,兼顧氣滯與水濕,尤擅治脘腹脹滿、水腫。
整體配伍思想
- 消補並行:全方以消導為主,未用補益藥,因「善能飲食」顯示胃氣未衰,重點在祛除實邪(食積、水濕),間接恢復脾運。
- 標本兼治:消食藥治本(食積),利水藥治標(水腫),理氣藥貫穿其中,使氣行則濕化,濕去則腫消。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不僅適用於小兒,凡「脾虛濕困兼食積」之成人症狀,如脘腹脹滿、肢體浮腫、排便黏滯、舌苔厚膩者,亦可加減化裁。然需辨明虛實比重,若脾虛甚者,宜佐白朮、茯苓等補脾之品,以防消伐過度。
總結:消中分利湯以「消食—行氣—利水」三法並舉,體現「通因通用」之治,通過祛邪以復脾運,契合「六腑以通為用」之旨。
傳統服藥法
厚朴(炒)、山楂、神曲(炒)、麥芽(炒)、陳皮、豬苓、青皮、澤瀉、大腹皮。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中分利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厚朴(炒)、山楂、神曲(炒)、麥芽(炒)、陳皮、豬苓、青皮、澤瀉、大腹皮。 主治:小兒脾虛,傷食作腫,善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