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仙散中包含鈎藤,主要基於其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
鈎藤性味甘平,入肝經,能平抑肝陽,疏散肝風,對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失眠、抽搐痙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鈎藤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消炎止痛,配合五仙散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
五仙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五仙散多用於治療寒性腹痛、胃寒嘔吐、四肢厥冷等症狀,花椒可溫暖脾腎,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溫中止瀉的效果。
- 殺蟲止癢:花椒亦具殺蟲止癢之功效。五仙散除了治療寒性腹痛,亦可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皮膚瘙癢等疾病,花椒的殺蟲止癢作用可以緩解皮膚病的症狀。
五仙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五仙散以治風濕痺痛為主,秦艽能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祛風溼效果。
- 清熱解毒: 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因風溼熱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五仙散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伴有熱毒者,秦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炎症反應,促進病症恢復。
五仙散中加入地膚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
地膚子味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癢的功效。五仙散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為主,針對濕熱蘊結、毒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
地膚子可以清熱解毒,消散濕熱,同時還能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癒效果。
五仙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在於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
- 溫陽散寒: 五仙散主要針對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所致的病症,而肉桂性溫熱,可溫暖脾腎,驅散寒濕,改善陽虛體質。
- 補火助陽: 肉桂入腎經,可補腎陽,並能溫助脾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陽虛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因此,肉桂在五仙散中發揮著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治療效果。
五仙散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以達治療目的。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功效。五仙散主治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附子溫陽散寒,可驅散脾胃寒邪,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症狀。
此外,附子還可溫補心腎,有助於改善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心悸、氣短、腰膝酸軟等症狀,進一步增強五仙散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仙散」主治功效分析
「五仙散」這個方劑在不同醫書中出現了多次,且組成和主治功效都有所不同。以下將針對各個版本進行分析:
版本一:《本草綱目拾遺》引用的「五仙散」
- 主治: 久年頑癬、牛皮癬。
- 治療原理: 此版本中並未直接提及「五仙散」的組成,但從前後文推測,應與「川槿皮」等藥物有關。川槿皮,即土槿皮,具有殺蟲止癢、燥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皮膚癬症。文中還提到用燒酒浸泡,並配合榆面,可能是為了增強藥效的滲透性和附著力。結合「穿山甲刮癬」的手法,可以理解為通過外用藥物和物理方法,祛除病邪,達到治療頑癬、牛皮癬的目的。
版本二:《重訂通俗傷寒論》和《增訂通俗傷寒論》中的「清耳五仙散」
- 主治: 黃耳傷寒,即流行性中耳炎。症狀包括兩耳紅腫疼痛、流黃涎、耳鳴、發熱、惡寒、背脊拘攣等。
- 治療原理: 此版本的「五仙散」為外用吹耳劑,組成包括:豬膽汁炒川柏、酒炒杜紅花、制月石、冰片、薄荷霜。川柏清熱燥濕,紅花活血化瘀,月石收斂,冰片和薄荷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內服方劑(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聰耳蘆薈丸)和外用法(鹽鴨蛋灰拌天荷葉塗敷),達到表裡雙解、內外並治的效果。整體治療思路是辛涼開達、疏風散寒以發表,苦寒清利、解毒瀉火以治裡,清滌耳毒。
版本三:《麻科活人全書》中的「加味五仙散」
- 主治: 麻疹初出,咳嗽不止。
- 治療原理: 此版本的「加味五仙散」是在原方基礎上去桔梗、芽茶,加牛蒡子、麥冬而成。根據前後文,此方應是與瀉白散、三味消毒散、白虎湯、三拗湯等方劑配合使用。麻疹初起,肺氣失宣,導致咳嗽。加味五仙散可能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麥冬潤肺止咳。與其他方劑合用,則可針對麻疹不同階段的症狀,進行清熱解毒、宣肺透疹等治療。
版本四:《壽世保元》中的「五仙散」
- 主治: 氣血兩虛,五心煩熱,或白帶頻下。
- 治療原理: 此版本的「五仙散」組成包括: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甘草。此方以補氣養血為主,黃耆、人參、白朮補氣健脾,當歸補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對於氣血兩虛引起的五心煩熱、白帶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並根據具體症狀,可加用地骨皮、知母、五味子、桑白皮、貝母、半夏、麥門冬、生地黃、犀角、玄參、茅根汁、熟地黃、白芍藥等藥物,進行靈活加減。
總結
「五仙散」是一個多變的方劑,在不同的醫書和醫家手中,其組成和功效都有很大差異。從治療頑癬、牛皮癬,到治療流行性中耳炎,再到治療麻疹咳嗽、氣血兩虛,可見中醫的辨證論治和方劑的靈活運用。每個版本的「五仙散」都針對特定的病機,選用合適的藥物,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也體現了中醫藥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傳統服藥法
知母、川貝、栝樓、桑皮、桔梗、杏仁、蜜炙款冬。
原書用本方治上證,加雨前茶、茯苓、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仙散具有溫補脾腎、散寒除濕的功效,適合於酒傷脾土,氣血下陷,經絡不潤,兩胯合膝雙腳作痛的患者使用。
- 五仙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 五仙散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五仙散與其他藥物同用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仙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天麻、白附、僵蠶、乳香、沒藥。 主治:止痛。主治:腳氣。
五仙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知母、川貝、栝樓、桑皮、桔梗、杏仁、蜜炙款冬。 主治:肺胃虛火咳嗽。
五仙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組成:紅粉霜5分,明礬1錢,密陀僧3錢,川槿皮1錢,杏仁(去皮油)1錢。 主治:牛皮癬及久年頑癬。
五仙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鉤藤2錢,川椒2錢,秦艽2錢,地膚子2錢,肉桂5錢,附子5錢(看症用引)。 主治:酒傷脾土,氣血下陷,經絡不潤,兩胯合膝雙腳作痛。
五仙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七。 組成:嫩黃耆2錢(蜜水炒),揀參2錢(去蘆),白朮2錢(去蘆,炒),當歸2錢(酒洗),甘草1錢(炙)。 主治:婦人虛勞,血氣脾胃虛損之極,發熱痰嗽,喘急之甚,相火妄動,肌肉消削,四肢沉困,夜出盜汗,精神短少,或大便稀溏,或腹中積塊,或瘧母癥瘕,面黃肌瘦,百藥罔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