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發表湯中包含鈎藤,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解表,清熱止痙: 鈎藤性寒,味苦,具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痙的功效。發表湯的主要功能為疏風散寒,而鈎藤的加入能增強其清熱解表功效,同時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 平肝息風,降逆止嘔: 鈎藤還具有平肝息風、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嘔吐等症狀,鈎藤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發表湯中加入鈎藤,可以提升其治療效果,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發表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 溫散寒邪,發表解表: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散寒邪、發汗解表之功,可助其他藥材驅散體內寒邪,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 行氣止痛,溫中散寒:花椒亦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腹痛、胃寒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發表湯的療效。
因此,花椒在發表湯中可發揮溫散寒邪、行氣止痛等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解表散寒效果。
發表湯中加入桂枝,是基於其「辛溫解表」之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能發散風寒,溫通經脈,止痛。發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症狀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等。桂枝能溫散寒邪,促進汗出,解除表寒,同時還能溫通經絡,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因此,桂枝的加入,是發表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可謂「辛溫解表,功不可沒」。
發表湯的組成中,加入地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地膚子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發表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但若兼有熱毒,地膚子可清熱解毒,降低病邪對人體的傷害,助於疾病的痊癒。
- 利濕止癢:地膚子有利濕止癢的作用,若風寒感冒伴隨皮膚瘙癢或風疹,地膚子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舒適度提升,加快康復。
發表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 秦艽性苦寒,善於疏散風寒,且能祛風濕,與發表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麻黃等配合,有助於散寒解表,緩解風寒表證。
二、 通經活絡: 秦艽兼具通經活絡之效,可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使患者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因此,秦艽在發表湯中發揮疏散風寒、通經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目的。
發表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配方精妙,旨在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其中麝香作為一味珍貴藥材,其性辛溫,氣味芳香強烈,能通行十二經絡,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在發表湯中,麝香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迅速穿透腠理,促進藥物成分深入病灶,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使發汗解表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麝香還能緩解胸悶、改善呼吸困難,對風寒束肺所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然而,由於麝香來源稀缺且價格昂貴,現代臨床應用時往往會考慮使用替代品或調整配方,以確保治療效果同時兼顧經濟性和資源保護。
發表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發表: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發表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表寒證,肉桂可溫陽散寒,助藥力達表,促進汗出,達到發表解表的效果。
- 助藥力達表,增強療效:肉桂藥性較強,能引導其他藥物之力達表,增強發表湯的解表功效。同時,肉桂還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助藥力達表,使療效更為顯著。
發表湯乃解表散寒之劑,常用於風寒感冒,其組成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效。
風寒感冒,多因外感寒邪,導致陽氣被遏,經脈氣血流通不暢。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振奮心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寒邪,恢復陽氣,改善寒邪入侵所致的畏寒、肢冷、無汗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
發表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一種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疼痛的方劑。其中,虎骨被認為是關鍵成分之一。根據中醫理論,虎骨性味甘、溫,歸肝腎經,具有強壯筋骨、祛風除濕的功效。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其骨蘊含強大的生命活力,能補益肝腎,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在古代,虎骨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因風濕所致的關節痛、肢體麻木、腰膝酸軟等症狀。
然而,現代由於野生虎類的保護問題,虎骨已被禁止採集和貿易,許多中醫方劑中的虎骨已經被其他具有相似功效的藥材所替代,如狗脊、鹿角霜等,以符合現代的生態保護理念及法律規定。中醫界也積極尋找和驗證更多可持續、合法的替代藥材,以保持傳統方劑的療效,同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資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表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酒傷經絡,癱瘓不遂,周身不仁」,意指因長期飲酒過度,導致濕熱毒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癱瘓、活動不利、全身麻木不仁等症狀。此類病症多與濕熱蘊結、氣血痹阻相關,故需發散表邪、通絡活血、健脾化濕以調理。
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麻黃(去節):
- 性辛溫,善於發汗解表、宣通肺氣,可開泄腠理,驅逐風寒濕邪。
- 此處用於「發表」通絡,解除經絡中因酒毒濕熱蘊結所致的氣血閉阻。
蒼朮:
- 苦溫燥濕,健脾祛風,能化內外之濕,尤擅治療濕邪困脾、經絡濕痹。
- 與麻黃配伍,一發散一燥濕,共逐經絡中濕濁之邪。
人參:
- 甘溫益氣,補脾肺之虛。酒傷日久易耗氣,人參可扶正以助祛邪,防麻黃、蒼朮過泄傷正。
當歸:
- 養血活血,通經止痛。酒毒傷絡易致血瘀,當歸既能補血,又能行血,改善麻木癱瘓。
舶上丁香皮(或為木香之誤):
- 若為丁香皮(性辛溫),可溫中行氣;若為木香(常見於方劑),則能理氣祛濕、宣通三焦。
- 推測其作用在於行氣化濕,助麻黃、蒼朮疏通經絡滯氣。
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麻黃之峻烈,兼能益氣和中。
生薑、大棗:
- 生薑助麻黃發散風寒,和中止嘔;大棗補脾養血,緩和藥性,二者為調和營衛之常用佐藥。
治療原理
此方以「發表通絡」為主軸,結合「燥濕、益氣、活血」之法:
- 發散表邪:麻黃開泄腠理,生薑輔助解表,使濕熱酒毒從表而解。
- 燥濕健脾:蒼朮化濕,丁香皮(或木香)行氣,針對酒濕內阻之病機。
- 補氣養血:人參、當歸、大棗補益氣血,扶正以助祛邪,並改善因氣血虛滯所致的麻木癱瘓。
全方攻補兼施,既可外散風濕,又能內調氣血,適用於酒毒傷絡、氣血痹阻之證。
(註:若「舶上丁香皮」考證有異,或可替換為木香等理氣藥,以符方義。)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1兩半,蒼朮3分,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去蘆),舶上丁香皮3分,甘草3分。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1塊如棗大,劈破,棗3個,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發表湯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發表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苦、便秘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適當減少用量或者停藥。
- 發表湯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表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川羌、乾葛、豬苓、白朮、麻黃(夏秋不用)、白茯、澤瀉、桂心、蘇葉、蒼朮。 主治:酒傷發黃,浮腫,四肢倦怠,飲食減少。
發表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穿甲3片,鉤藤2錢,川椒2錢,桂枝2錢,地膚子2錢,秦艽2錢,寸香3分,肉桂1錢5分,附子1錢,虎骨1錢,柑樹葉4兩。 主治:酒傷經絡,癱瘓不遂,周身不仁。
發表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上。 組成:麻黃(去節)1兩半,蒼朮3分,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去蘆),舶上丁香皮3分,甘草3分。 主治:芒種後至立秋前,患自汗出,惡風,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脈者。此爲邪氣在表,陰氣有餘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