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子茯苓散

KUI ZI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肝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10%
脾經 10%
腎經 10%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葵子茯苓散中包含冬葵子,主要考量其利水消腫、潤燥通便的功效。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潤燥通便的功效。其利水消腫作用可有效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潤燥通便作用則能緩解腸燥便祕、大便乾結等問題。

葵子茯苓散以茯苓為主藥,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搭配冬葵子,可加強利水消腫、潤燥通便的效果,適用於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便祕等症狀。

葵子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過多水濕,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葵子茯苓散以葵子為主藥,其性寒涼,擅長清熱利濕,茯苓則配合其利水滲濕,使藥效更加顯著。

二、健脾益氣: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葵子茯苓散以利水滲濕為主,但脾胃虛弱則不利於水濕的排出,因此加入茯苓,可同時健脾益氣,使利水滲濕更加順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葵子茯苓散》主治功效分析

《葵子茯苓散》出自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由冬葵子與茯苓二味藥組成,主治妊娠水氣證。

主治病症:

本方主要治療妊娠婦女因水氣內停所致的以下症狀:

  • 身重: 水濕停滯,脾失健運,故身體沉重。
  • 小便不利: 水氣阻滯,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小便不暢。
  • 灑淅惡寒: 陽氣被水濕所困,不能溫煦肌表,故惡寒,如水淋之感。
  • 起即頭眩: 水濕上泛,清陽不升,故站起時頭暈目眩。

治療原理:

方中冬葵子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健脾化濕的功效。

  • 冬葵子: 性滑利竅,歸腎經,能滑利水道,通利小便,使水濕從下竅排出,且其性滑能潤腸通便,使水濕從大便排出。
  • 茯苓: 性甘淡,歸脾、肺、腎經,能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使水濕從小便排出,且能寧心安神,緩解因水濕上犯所致的頭眩。

綜觀全方,冬葵子偏於滑利,茯苓偏於滲利,二者合用,一滑一滲,相得益彰,既能通利水道,使水濕從下竅排出,又能健脾化濕,使水濕從中焦運化,從而達到消除水腫,緩解症狀的目的。

此外,古籍中亦有提及本方治療妊娠水腫,以防墜胎之效。因其他峻猛逐水藥物恐有傷胎之弊,而本方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胎,故為妊娠水腫之良方。

總而言之,《葵子茯苓散》以其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有效地治療妊娠水氣證,緩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葵子1斤,茯苓3兩。
通竅利水。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飲調下,日3次。小便利則愈。
茯苓散(《聖濟總錄》卷一五七)、茯苓湯(《雞峰》卷十六)、葵子散(《宣明論》卷十五)、葵苓散(《女科指掌》卷三)、葵茯湯(《產科心法》上集)。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葵子茯苓散,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葵子1斤,茯苓3兩。 主治:通竅利水。主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則頭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